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炳的千古名著《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阐述了以小观大、神托于形等观点,还明确提出了归之于"道"的理念,首次将绘画的精神内涵上升到了"道"的层次,《画山水序》一文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画科目的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唐末五代画家荆浩,以"笔墨并重、全景山水"的绘画风格,将中国传统画中山水画推向成熟,并以此确立了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地位。他的绘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独树一帜,将自身对山水绘画详细解读,成为绘画界重要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3.
盛磊  闫郢 《兰台世界》2014,(12):58-59
恽寿平的没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绘画中继承了北宋没骨画的精神理念,并在元明以来写意没骨画的创作手法影响下,将写生和写意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没骨画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4.
恽寿平的没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绘画中继承了北宋没骨画的精神理念,并在元明以来写意没骨画的创作手法影响下,将写生和写意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没骨画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直追求坚韧不拔、高雅清透的梅兰竹石创作,所以也只爱画梅兰竹石。在绘画的过程中,他将画中人物赋予生命的意志,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独创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绘画技巧。  相似文献   

7.
高伟信 《兰台世界》2015,(6):155-156
薛稷最擅长画鹤,以画鹤著称,被后世称为"唐初四家"之一。书法方面,薛稷吸收了儒家精神,将字的"形"和"神"结合得非常适宜。同时,在绘画方面,他追求一种完美和谐的美,把艺术再现和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梁又铭是国民革命军中的军旅画家,擅长人物画、漫画,又以画羊闻名,抗日战争期间作有抗战题材绘画二百余幅及速写一百余幅,其中以空军抗战题材绘画最为著名。由于梁又铭没有明确提出或倡导某某主义等画学理论,同时,有关梁氏何以学有所成、何以学以致用,也就是早年在上海的学习、工作等,现有研究均一笔带过;所以,本文以梁又铭早年在上海从事商业性绘画的经历为切入口,分析其艺术与"海派绘画"、"海派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梁又铭的创作技法、思维表现出明显的中西调和风格,以及汲取民间美术、商业美术之长的特点;而在艺术思想方面,他所追求的"化民成俗",近似于艺术为社会、为人民的现实主义绘画,但受"海派文化"影响,梁又铭的现实主义绘画是"自觉"地从商业文化中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9.
人品映画品     
徐国卫 《报林求索》2012,(1):181-183
<正>绘画是倾吐感情的艺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人的性情。看岳宏先生的绘画作品可感受到他是一位真诚的人,把名利看的清淡,做事作画从不虚张声势,更没有一点架子。在二十多年与他的师友关系的交往中,时刻感受着我们之间的友谊。我喜欢他的画,也喜欢看他画画。看他画画,挥毫自如,笔笔潇洒,能够感受到那种有内而发的精气神。用笔、用墨、用色,痛快酣畅,可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旁边,不用  相似文献   

10.
南宋"命题诗画"虽然属于诗意画的范畴,但也有着自身最显著的独特性,即先有诗,后配画,画意是对诗意的匹配和模仿。然而在存世马远"命题诗画"中,我们明显忽略了"先有诗"这一特征,也忽视了诗画创作主体之间巨大的尊卑之别,将绘画看成是诗意之外独立的存在,将画意的呈现看作是马远"有我"主体意识的自觉呈现,或将画中人物所流露出的品行情操看成是马远"有我"意识的存在。其实,"命题诗画"中意境、格调等一开始并不是由马远创作的,而是诗人的定位,所谓马远绘画中的"有我"其实也是为了"他看"。一切画意的呈现都是为了"匹配"他者在诗中提前设定的意境。这其中唯一的"有我"就是马远的"匠心"—用他掌握的"预存图式"将图像与语词的"联觉"功能发挥到极致。而这种"预存图式"在马远的时代已高度成熟,任何类型的诗意几乎都能用约定俗成的"图像语汇"表达。  相似文献   

11.
唐媛  余毅 《兰台世界》2015,(3):125-126
金农擅长诗文、书法、绘画、刻印,并且独创了"漆书",在金农的绘画中融入了金石味的书法笔意。尤其是其醇厚、高逸的绘画风格通过"以书为画"和"涉笔即古"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2.
宋代宣和画院是指宋徽宗时期的翰林图画院。宋徽宗赵佶是个喜好书画艺术的皇帝,他主持建立的宣和画院,并注重绘画人才的培养,他倡导创立的"画学",不仅培养了许多著名的画家,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13.
谢赫(459—532),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善作人物画、风俗画。著有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画品》(又称《古画品录》),在绘画史上《画品》开品画之先河,对绘画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奇"与"巧"辨析谢赫《画品》中气韵及在中国绘画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始,中国古代绘画中月的形象并不少见。然从传世的画作来看,画中还时常出现"倒影月",这个现象常被人们忽略。值得研究的是,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古画仅表现倒影中的月这一物象,极少表现全景倒影。本文将传世绘画作品作为研究文本,将画中"倒影月"显现的文化源头分为三类,即"倒影月"的文哲"互文"(包括抒情文学、老庄哲学以及叙事文学中的拼贴作用)、佛教传统(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倒影月"的特殊诠释)、观月节庆民俗(上元、中元和中秋节等);最后着重阐述了宋代后的经典女性图像母题"掬水月在手"乃是由文学与民俗人类学(即唐代士人诗歌与古代女性的月崇拜)的融合演变而成。同时,笔者以一例最早的西方"倒影月"画为案例,作了中西画中"倒影月"呈现方式的比较,点明了"倒影月"在画中显现的共同内涵即为映月抒情。  相似文献   

15.
郑板桥的作品以诗、书、画"三绝"著称,特别是其兰、竹作品,享誉中外。他的绘画作品有着形神兼备、笔墨精微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其绘画作品有着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是一种由自然美向艺术美的升华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史贝珂  郝杰 《今传媒》2016,(3):133-134
潘天寿,一位伟大的中国画大师和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敢于从中国画内部发现问题,提出中西绘画两大系统说,认为中西绘画应拉开差距来保持自己的高度与阔度.但是个人风格,要有独创性,要融合时代精神与个人特色.他自信而坚定的民族特色论以及"借古开今"的艺术主张,体现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传统人物画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渐趋分化为肖像、道释、故实、风俗等门类。其中,故实画一门传统悠远,以往圣旧闻、历史典故、古贤轶事、神仙逸话等为绘制内容,名家辈出、累世相传。综合考察故实画,其核心在于绘画是"故实"内质,而画题正是故实的传达和表现。因此,对故实画画题的研究是把握这一类绘画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对故实画相关概念的辨析基础上分析了早期带有礼教特征的故实画,以及故实画的情节性、画题拓展与构图变化,并分析了《广川画跋》中的画题实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秀珂 《今传媒》2020,(2):141-143
古代中国文人画家地位的提升是建立在晚唐书画评论家、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书画评论家、美术史家以"画史""画记""画评"等方式,对画家尤其是非职业性代表画家地位的辨解评判支持之上的。通过对绘画社会政教、伦理等价值的强调以及与书法、士族文人的联系性,来提升中国画家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也促使宋代以后以士族读书人为代表的"文人画"与作为职业身份的"匠画"在精神和意义上进行了分离,从而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文人"画家地位。  相似文献   

19.
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徵录》里称查士标"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在"新安四家"中,汪之瑞是最为纵情任性的一位,他的山水画创作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远大于对绘画技巧的追求,画面重写意而不求工细。汪之瑞与查士标交往最为密切,他们之间不仅有着深厚的同乡之谊,而且客居扬州时还经常聚首交流绘画艺术。在查士标的眼中,汪之瑞性情豪迈,特立独行,是类似于米芾一样的人物和颇有个性的画家。在存世至今的汪之瑞画作上,几乎每一幅作品上都有查士标的题跋,这些题跋既有对汪之瑞性格、绘画技巧的描述,又有对汪之瑞绘画观念的赏识与赞许。本文通过文献和绘画资料,勾勒了查士标与汪之瑞之间的交往过程,分析了他们二人在师法传统上的相似与画风观念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近代画坛上,吴昌硕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他是清末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篆刻、绘画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吴昌硕的作品常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他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特色,而篆刻则自成风格。虽然吴昌硕在四十岁左右才开始拜名师学画,然而由于其深厚的书法、篆刻功底,再加上对前人绘画的深刻理解,吴昌硕将金石入画,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近代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绘画创作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