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时空》2007,(1):F0003-F0003
文征明绢画明代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文征明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擅长山水、园林画,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此画是绢制的写意园林画,长120cm,宽约30cm,其风格独特,意境幽远。邓石如书法作品清代书法名家、篆刻家邓石如的代表作。邓石如是碑学  相似文献   

2.
郑玉兰     
《采.写.编》2014,(2):I0002-I0002,F0003
郑玉兰,北京朝阳区人,汉,1946年出生,师从任之、徐湛、石画。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京华书画家协会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朝阳区诗书画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3.
李洪启 《传媒》2002,(4):41-42
新闻界不乏入道文学艺术家殿堂的记者编辑,但集诗、书、画于一身又造诣精深的人却难觅。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精于诗书画的老记者。新近,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书画集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老新闻”数十年来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人生足迹。 《范敬宜诗书画》集册共收入诗、词、散曲57首,书法手迹13篇,画作27幅。翻览全书,所收诗词散曲不少是思接千里,情韵相生,久读不厌的佳作,如长诗《世情画理两悟彻》、《七律·告别〈人民日报〉》,词《浪淘沙》(记事),散曲《双  相似文献   

4.
在《听音寻路者——王朔论》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王朔的作品,探讨的是作家卖文问题,是作家卖文与作家的生存方式以及文化人格问题。  相似文献   

5.
郑燮早年家境贫寒,在扬州卖画谋生。当时,人既贫贱,字画也就默默无闻,问津者寥寥无几,而被人嗤笑揶揄则是常事。  相似文献   

6.
唐寅(唐伯虎)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尤其<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耳熟能详,且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正像德国作家舒尔茨(Gerhard schulz)在他著的<诺瓦利斯传>中开篇写到的:"对一个诗人的流行看法象诺瓦利斯这样受到偏见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7.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反映了毛氏父子存藏善本的初步面貌,是中国第一部传世的鬻书目录,对其后鬻书目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甚而对当代鬻书目录的编纂出版亦不无启迪;同时,也为了解清初书价乃至文化经济市场的流通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此外它还是一部产生年代较早的著录体例完整的善本书目;它以强调版本特征为其编目特点,为之后版本目录的发展完善和近代善本观的形成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胡应祥(1865-1951),字云龛,昆明人,云南著名画家。他从小酷爱国画,虽是自学成材,但所下工夫非他人所及,加之天份极高,故青年时代即已小有名气。曾在昆明书院街开画馆,名"无画意斋",以鬻画为生。胡云龛的画,完全继承了云南地方的流派特色与风格,是地地道道的传统国画风格。云南自清乾、嘉以来,杨畹亭、李仰亭等名家辈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之死     
李国文 《出版经济》2006,(10):20-21
"宫",即是去势.司马迁可算是非正常死亡的中国文人中,一个很特别的例子,恐怕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惟一."宫"和去势,是一回事,但性质有所不同."宫"是刑法.去势,在有皇帝的年代里,是当太监的首要条件.若不想当,也就不必去势.当然也有或被父母鬻卖,或因生活无着而净身入宫,不无被迫的个例.但大多数被阉者,甘愿去势,是作为谋生手段,求得进宫.因此,这班人对于不男不女的第三性状态,较少屈辱感.而且一旦成为太监,生活在无数已将"那话儿"连根切掉的人中间,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可能笑话谁,裤裆里有没有那个玩意儿,便是无所谓的事了.  相似文献   

10.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1.
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是明代的名人。唐伯虎的书画,祝枝山的书法,直到现在还经常为人称道。这两个人也都能诗善文,唐伯虎著有《六如居士集》,祝枝山著有《怀星堂集》,祝枝山编著的《兴宁县志》,稿本一直保持至今。当时,唐、祝两人都出卖文稿,收取稿酬。明人李诩撰著的《戒庵老人漫笔》卷一《文士润笔》条曾记载他们的一些情况: 唐伯虎在孙思和家有一“巨本”,记录自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证,汉代佚名《古诗三首》之二"采葵持作羹"的"羹"是"糜"字的讹字。根据《说文》,"鬻"本是"糜"的异体字,东汉属支部;读觉部的"鬻(粥)"本来写作""。后来"鬻"训读为"",于是有了觉部读音。觉部的""后来废弃不用了,专用"鬻"来记录,这个"鬻"省写作"粥",沿用至今;"鬻"记录的读支部的原词后来专门用"糜"字来记录。"采葵持作糜"原作"采葵持作鬻",此时"鬻"是"糜"的异体字,属支部,跟"羹"的《说文》正体""字形相近。流传过程中,"采葵持作鬻"讹作"采葵持作",进一步写成"采葵持作羹"。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14.
明代周臣是一位善画山水人物的著名画家,但是他的成就总是不如他的学生唐伯虎。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只少唐生数千卷书。”看来读书对绘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新闻写作来说,也是如此。在目前的记者队伍中,缺少书卷气甚至不读书的并非个别人。有些记者很少跨进书店大门,很少能够坐下来读一些书,这固然同工作繁忙有关,但毋庸讳言,  相似文献   

15.
杨江丽是湖南省长沙市河西一所高校的大二学生,20岁的她来自洞庭湖区,贫寒的家境让她比别人更早地懂得去珍惜生活和把握命运。大学期间,她不仅每个学期都拿到了一等奖学金,还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跑推销,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校外打工时所经历过的另类人生,以及她在面临种种诱惑与威逼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勇气。以下,是她对一次特别谋生经历的回忆。不贪便宜,主人精心设置的陷阱也只是徒劳  相似文献   

16.
春雨 《湖北档案》2011,(8):47-47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隆裕皇太后,为了拉拢国民党人,制衡袁世凯,在肃亲王的安排下,在故宫御花园接见了汪精卫,并向汪精卫赠送了一幅古画。汪精卫将画拿回家展开一看,见是唐伯虎的《金山胜迹图》,不由得一阵狂喜:“千古真迹,我今成百万富翁矣!”《金山胜迹图》是乾隆皇帝当年巡游江南时,从苏州收买来的。据说,当时要不...  相似文献   

17.
齐白石的书法篆刻艺术不但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还有着巨大的创造性,真正实现了文学修养、个人品质及生活经验等的高度融合。他的书法篆刻理念不仅在于其诗书画印的完美融合,而且更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我叫康登勤,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闯关东虽然也很艰苦,大多是干苦力活,但毕竟能吃上饭。在此之前,我们村里就有人到东北谋生,并在哈尔滨落下了脚。我的父亲康于林就和本家的康登贵、康登云、康作财等人携家带口去关外谋生,我们一个家族的十多口人就这样离开了  相似文献   

19.
陈贵廷先生主编的《本草纲目通释》(学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是组织上百位科研人员,历经数年辛勤研究而成的鸿篇巨著,全书共五百余万字,对原著逐篇加以重点注释,并对药物来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现代研究,颇具参考价值。本文仅就该书中注释部分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姑名之曰榷议云尔。一、《本草纲目通释》鳞部第四十三卷,蛤蚧:"多巢子榕木及城楼间,雌雄相随,日暮则鸣。或云鸣一声是一年者。俚人采鬻,云治肺疾。"(页1927)注释:"采鬻:鬻,通‘育’,生养之意。采鬻,即采捉育养。"  相似文献   

20.
编辑职业观是编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认识、观点和态度。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是编辑职业观的最直接表现。当前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种编辑职业生存状态,总体上看体现了"谋生手段"和"生活方式"的编辑职业观。秉持"谋生手段"的编辑职业观存在着弱化编辑职业中所蕴含的价值性内涵、导致"编辑匠"形象固化和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等弊端,而以"生活方式"作为编辑职业观,编辑会主动适应职业生活、职业成长需要,并努力从中获取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