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角是泛指一个人观察问题的角度而言。视角正确了,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则准确无误;视角不正确,看待问题则容易出偏差,甚至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锐敏的视角,这不仅是个人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客观反应,也是党的喉舌作用所不可或缺的。现将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如何看待、处理这些问题,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近日,看了一篇以《采访被拒怎么办?》的文章。将采访被拒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被采访者的不合作。并总结出了被采访者不合作的四个原因:怕露富怕出头;怕泄露商业机密;采访对象有难言之隐;采访对象太忙,没  相似文献   

3.
采访,是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4.
磁带录音机记者从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电子传播工具磁带录音机,无论是与采访对象正式交谈或是在无拘无束中进行非正式的交谈,都是非常有用的。可有些较为保守的印刷传播媒介记者,仍习惯于沿用新闻记者的传统基本工具——作笔记。这是因为,他们耽心录音机会干扰他们的坦率交谈,或者认为录音会对他们讨论的主题造成某种妨碍,从而不愿使用它。事实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许多头面人物,不管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当着他们有某些重大事情需要向记者发布的时候,为着准确起见,他们是  相似文献   

5.
蔚莉 《新闻采编》2012,(5):27-28
提到"记者",大众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不外乎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探索与报道呈现于媒体,从而同媒体一道发挥解释、揭示、讨论、教育、娱乐等功能。对记者这一看似简单的定义背  相似文献   

6.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县市报的记者,如何与基层采访对象特别是广大农民朋友搞好沟通,使他们积极配合以完成采访任务,至关重要。而欲与这些“泥腿子”、“大老粗”打成一片,首先需要我们记者的言行举止与他们所想象的或所希望的相一致,即我们平常说的要入乡随俗。与基层朋友打交道,使用最多的便是语言。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就要我们“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些记者自认为自己是“上面”的人,是城里的工作人员,到了乡下一口“官腔”,这无形之中便拒人于千里之外。笔者的一位同行本来是从基层上来的,到了“上边”后,渐渐丢失了“母语”…  相似文献   

8.
接近采访对象没有哪一个专业记者,是靠不无学术,哗众取宠,搞阴谋诡计或其它种种恶作剧,从而博得名记者的称号的。毫无疑问,记者如同医院的护士,学校里的教师,保安部门的警察、消防队员,甚至侦探一样,都是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详尽地占有第一手材料,才作出了受人尊敬的贡献的。记者在履行分派给他的采访任务时,只有当用直接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行不通,才可以考虑改变策略,用其它方式去接近。许多重大新闻线索其所以能迅速被猎获,并不是靠记者在午夜时独居斗室冥思苦  相似文献   

9.
防止联系上的失误最令记者感到恼火的经历是,当他就某一项重大报道任务与编辑部办公室进行联系时,得到的回答却是一无所知。结果是必然导致记者不能及时掌握报社布置此项任务的意图,记者也必定弄不清已经发生了些甚么情况,这就有可能极大地挫伤记者的采访热情。这种联系上的失误,在印刷和播送传播媒介中,是常有的。  相似文献   

10.
记者如何开展工作要鉴别一个记者是庸碌的或出色的,那是非常容易的。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必定花很多的时间去做那些在某些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日常例行工作;而且在他做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争取做得尽可能地完备。可那些庸碌无为的记者则拒绝做那些具体工作。他们不认真阅读每天的报纸,不仔细核对人名和地名,不注意把一些从表面看来是不关紧要的细节询问清楚;在和采访对象交谈时也不尽可能详尽地把内容  相似文献   

11.
既要鼓励记者通过暗中采访的方式揭露犯罪,但同时又要管理好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防止记者黑白两道通吃.从而激化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2.
记者是随同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对新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社会职业,他的基本活动是采写新闻报道。在频繁的采访中,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工作特征,给采访对象以适度感?本文试就此提出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3.
文化名人是中国现当代文化长河中的深层潜流,他们在某种意义上主宰着中国文化长河的流向、深度和谱系,因此,新闻记者采访文化名人不仅需要有坚实而深厚的新闻内在、文化积淀,而且要做到对相关文化领域有较深的积淀、将学识背景与知识内蕴转化为稿件内容、抓住读者的深层期待、不要遮蔽在文化名人的光芒之下等四个要点,从而在对文化名人这一重要资源的深度挖掘上,发挥更大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没有任何一个记者,能从编辑部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获得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和支持。无论是一般性的报道任务.抑或是特殊性的报道任务,如科学、军事方面的一些事件,记者如果在采访风纪上发生问题,通常总是来自于不严肃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怎样说,在这些报道领域——警察总署、市政厅、地方检察官的办公室、法院及其它地方,记者发生问题,通常都是由于掺杂进某项被收买了的任务,背离了他应遵循的准则。合伙采访有两种类型的合伙采访——允许的和不允许的。前一类大都是一些头等重要的新闻,如对总统、外国统治者或宗教界的一位名人的访问,或者是涉及国家  相似文献   

15.
我任新华社驻外记者,已近4年,收获颇丰。对于西方同行采访新闻的解数,有直接的了解。今年4月15日,联合国制裁利比亚的748号决议生效,利比亚成了世界舆论注意的焦点。奉新华社总社指示,我和一位摄影记者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采访。负责办理入境签证的利比亚驻开罗使馆领事部官员对我们说,利比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时期,除中国、印度等几个748号决议表决时投弃权票的友  相似文献   

16.
潘淼 《记者摇篮》2007,(9):47-48,45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记者为了更好、更快地捕捉到受众认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往往需要调动多方面的手段和方法,而这期间,由于工作的繁忙而导致记者经常忽略了运用艺术的手段和方法,所以,我想从实际工作和实践经验中,探讨一下记者在采访中的工作艺术。  相似文献   

17.
抗中战争时期,有一次《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到重庆曾家岩五十号找周恩来同志。陆诒说:“最近时局沉闷,新闻很少。报上的新闻报道,读者也不愿看。”周恩来同志说:“这是因为你们没有深入群众,不了解读者要求的缘故。我建议你们除了必要地采访上层活动以外,还要眼睛向下,访问群众。譬如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经常  相似文献   

18.
作为基层记,虽然很少有机会到枪弹横飞的战地、浪头猛劲的洪水和大火肆虐的危楼里去直击最危险的现场,但却更需要有好的采访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
采访工作是新闻传播领域中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整体质量。因此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采访水平,善于换位思考与受访者进行交流,从而获得较为完整的新闻采访结果。本文通过分析采访艺术在记者采访工作中的表现形式,对报社记者的采访艺术运用模式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完善记者自身的采访能力,来提高新闻稿件的整体质量,推动报社的新闻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