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2.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虚实结合”。在一首诗中。一般地写景为实。抒情为虚。纯粹的写景和抽象的抒情都缺少生气和韵味。所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便成为创造诗歌意境的重要方法。领会虚实结合,便成为品味诗词意境的一把金钥匙。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具有“象”(实)与“境”(虚)两个不同层次。欣赏者充分调动想象力.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于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领会“境”这一“象”外之旨.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王国维意境“深浅”说和宗白华意境“境层”说可以确认意境内涵结构应包括:情景交融、象外言外和“进乎道”等三个层次。情景交融是意境内涵结构的基础层次,象外言外为第二层次,最高层次为“进乎道”层次。在这一最高层次,文学艺术意境之道与哲学之道相通为一,从而文学与哲学也相通为一。这三个层次既表现为不同作品意境创造上存在的横的关系,又表现为一个逐级升华的纵的完整的审美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淦生 《读写月报》2022,(32):35-38
<正>[技法点拨]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境生象外,追求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并对社会与人生形成深邃的领悟。叙事类文章不仅要描绘客观图景,更要展现社会环境、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所以,叙事类文章的“意境深远”更多的是指借助环境、事件、人物等载体寄寓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叙事类文章要达到“意境深远”,就需要在写人、叙事和造境上多下功夫,寄寓作者的深情厚意。  相似文献   

5.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一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和境,两者结合,虚实相生,相辅相成,互增光彩.意境之中,不仅包含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包括形象之中所渗透进的诗人的真实思想感情,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王微《叙画》),“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诗词意境同样有着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司空图的意境理论前人多是经验式的评点,今人是局限性“味外之旨”或“象外之象”的研究上,对司空图美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并没有谈清它们的关系性质,因此而也不能正确阐明句空图的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8.
高宝臻 《青海教育》2003,(11):22-23
诗词意境的模糊表现,简而言之就是在有限的偶然的具体形象里充满了无限的必然的内容。从语言文字的有限中求得无限,从个别中求得一般,从偶然中见得必然,达到“以少总多”。“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境地,把深广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9.
一、从“意境”的研究谈起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常常作为艺术所能达到的最高审美境界而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对意境的研究虽角度不同,但却都希望从理论上对意境的本质有所揭示和把握。依笔者愚见,人们对意境的研究往往是在以下几个层次上进行的。如果借用司空图的话,可以把它称为“思与境偕”、“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词的核心构件,鉴赏诗词从意象入手,能准确把握意境,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略陈拙见:一、构建意象的基本模式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由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两部分组成,“意”为筋骨,“象”为血肉,二者肉骨称适、契合无间。诗人在创作时,常要撷取与诗人自我形象或思想情感在某方面有  相似文献   

11.
层深是文论、美学的新范畴。它是讲意境的层层深入,指的是艺术形象与引发的艺术想象的空间中,表现出多层次的境界。中西古、近代文论看待层深,对层深的状况和怎样达到层深均有共通性,这是人类的历史必然性和思维趋向性决定的;但在研究的立足点、目的性、侧重点、倾向性等诸方面有差异,这是民族性格、艺术传统、思维方式、文化底蕴的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意境是一个开放的整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无限多相互作用的意境再生状态构成。意境再生状态即是读者在欣赏中生发的审美心意状态,以内视觉图景为标志。再生状态是诗人与读者的共同创造,由文本物理场与读者心理场相互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追溯意境理论发生的渊源,对于深入地领悟意境的美学内涵和体味中国艺术的风骨与精髓,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无论是探索意境构成的内在机理——境一境中之意一境外之意,还是考量意境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表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其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老庄哲学、美学的根本原则“道”的上面。自然无为的“道”是意境的生存之本和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4.
意境余论     
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要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象外之象与言外之意有层次上的差异。言外之意体现意象之间的虚实关系,而象外之象是意象内部的虚实关系建立之后的结果,唐代诗歌的代表作是意境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5.
气韵与意境作为华夏民族独有的文论话语,有其深刻而丰厚的内涵,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重要范畴,古人的很多文论观点都与之相关。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发现它们在显"道"、传"神"和要求品"味"诸方面存在着诸多共通性,对此进行研究,或许有助于理解古代诗、书、画、乐的相关论述,对于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建设,及至让中国文论中的优秀遗产走向世界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意境论的内涵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变化、扩充着,并且逐渐渗透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文论范畴衍变成文化范畴。意境论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职教育这一特定而又日益普及的教育模式,分析了现行高职数学课爷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新的高职数学课程体系,并从体系内涵、特征、框架、实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在"已经"一词的发展过程中,把"经"看做"词尾化"并不合适,因为从副词词尾化的原则入手,"经"并不符合条件,它不完全等同于"-自"、"-为"、"-在"、"-地"、"-来"、"-然"等一系列词尾化的现象。只能说,"经"具有词尾化倾向,由于"经"的虚化,引起了"已经"的重新分析,即"已经"的结构层次改变了,而这也是"已经"成词的基础和必由之路。义素分析法可以证明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意境理论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中的独特概念,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在其形成过程中,无论是早期对意、言、象关系的探讨,还是意境论的最终确立,都深受道、禅哲学的影响.由于古代文人浸润在儒道佛思想环境中,加之艺术美感的诞生与悟道的境界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诗歌意境往往追求超尘脱俗的道家审美理想,故而诗人的“道心”是诗歌意境美表现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善恶、是非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促成学生的道德践行,最终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