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宣告成立。经革命代表们推选的省都督胡汉民负责组建省军政府,其中教育部长是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诗人丘逢甲。广东革命政府在教育宗旨、方针和学制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民国元年(1912)和民国11年(1922),中央教育部和北洋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戍学制”,其影响深远,后者至今犹存。决定“壬戍学制”(即“六三三四制”)方案的全国各省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于民国10年(1921)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广州召开。  相似文献   

2.
一自从一九二三年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群众革命运动开始高涨起来,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革命的无耻干涉就更加露骨了。一九二四年八月的“广州商团事件”,就是帝国主义阴谋干涉中国革命的事件,孙中山曾经揭露说:“前几个月某国人(指英国人)在香港的言论……要商团打政府,说商团如果不打政府,政府便马上实行共产。最近更助陈廉伯在香港发行两百万元的债票,由他们的银行担保。”“这两年来有几个英国人不喜欢国民党,不喜欢国民党的政府发展,更煽动陈廉伯运动商团全体,在广州内部反对国民党政府。……因为他(陈廉伯)做汇丰银行的买办,所以那几位反对国民党的英国人便认识他,便日日运动他反对政府说:如果你能够运动商团,反对政府,我们英国人便帮助你组织商人政府,你陈廉伯便是中国的华盛顿。……  相似文献   

3.
1924年广东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关系之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 4年 ,广东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关系由恶化走向武装对抗。二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广东社会内部 ,即广东革命政府加重税收。商团拒绝纳入革命政府体系 ,是导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决定消灭这支异己势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祸乱频起,苏州商民为保护商业而组织了苏州商团,先后成立了43个商团支部,是近代商人独特的军事武装力量.苏州商团支部在辅助军警、自保治安、维持商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苏州商团的实力和规模,但也因商人领导的"武装"性质不可避免地与政府产生摩擦,限制了苏州商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因广州商团事变引发的工商阶级对抗,不仅是国共合作“扶助劳工”的政治动员的产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孙中山政府为挽救其危亡而刻意实施的权宜之策,并不意味着国民党已步入“阶级斗争”的理念正轨。随着商团的覆灭,此种阶级意识亦即呈弱化态势,这与国民党“工商协调”的劳资政策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6.
1924年10月的广州商团叛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买办势力,妄图推翻以孙中山为首的广东革命政府,破坏中国革命的严重反革命事件。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左派和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平定商团叛乱,是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一项重大决策。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由于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的发展,使广东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根据地和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中心。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买办势力为了破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职业》2006,(35):F0002-F0002
广东警官学院是省属本科普通高等公安院校,其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广东公安干部学校。学院经历了政法干部培训,政法中专,大专,公安专科,本科的教育历程,是华南地区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公安本科院校。50多年来,学院培养了10万余名政法公安专门人才,被誉为“南粤警官摇篮”。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四年八月——十月发生的广东商团叛乱,是大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之一,是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形成后,帝国主义、买办分子、封建军阀和国民党右派勾结一起向革命力量发动的第一次进攻.从而引起了“广东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大激战”.本文拟就广东商团叛乱发生的过程、性质和作为当时国民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在平定商团叛乱中的斗争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始护法战争。福建毗邻广东,成为护法的重要战场之一。为此孙中山克服重重阻力,建立了一支以革命党人为骨干的援闽粤军,并大力争取福建民军的支持。进军福建。福建民军得以投身护法运动,并给援闽粤军胜利进军创造了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山陵墓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当讲到《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在教学中简介一下“中山陵墓”的建筑情况。 “中山陵墓”建筑在广州越秀山下,是一座中国宫殿式的建筑,宏伟、壮丽、金碧辉煌。它与矗立于越秀山颠高达120英尺的中山纪念碑遥相对应。 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在广州建立中山纪念堂,树立中山纪念碑。6月成立了“孙中山先生广州纪念堂筹备委员会”。宋子文、邓泽如、谭延闿等8人为委员。筹备会成立后登报公开悬奖征求建筑图案。南京中山陵设计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是著名的建筑学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蒋介石周恩来率领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消灭杨、刘滇桂军,两次东征的战斗中,越战越强,使黄埔军从五百人发展到威震广东的第一军,成为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平定商团叛乱事件看孙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四年十月十四日,广州商团军连夜发动武装叛乱,开枪进攻广州革命政府,形势十分紧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孙中山当机立断,命令国民革命军坚决镇压.翌晨,这场由英帝国主义的走狗陈廉伯策动的反革命叛乱被平定了,削平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一大隐患,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这是孙中山革命经历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胜利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海关长期被帝国主义控制,关税全部存入帝国主义在中国开设的银行,支付关税由列强设在中国的“公使团”决定。税款首先用来保证外债和赔款,剩余的才能由中国政府使用。这剩余的税款,被简称作“关余”。“关余”第一次出现是在民国六年(1917年)。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为取得军政费用,1918年初,孙中山即指示财政总长伍廷芳与管理中国各海关的总税务司交涉关税问题。经过一年的斗争,北洋政府按照“公使团”的旨意,于1919年7月首次拨付“关余”给广东政府,但确定以后每次拨付“关余”时,广东军政府“应得成数为13.7%”。到1920年3月止,由军政府财政总长伍庭芳经手,先后共收取“关余”6次,共计300万两。后因军政府七总裁意见不合,军政府未经“公使团”正式承认等原因,“关余”便停止支付。1920年底,广州军政府恢复后,曾要求北京“公使  相似文献   

14.
一、反军斗争反军斗爭就是核心派等就左翼各派“瓦解自卫队”的斗爭。一九六九年十月,以航空自卫队三等空曹小西诚三等在基地內张贴反战标语而受处分为契机的反军斗爭高涨起来了。在一九七二年四月,正在服役的自卫官五人向防卫厅提出“反对往冲绳派遣自卫官”  相似文献   

15.
苏州在"光复"前,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光复"后,社会力量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维护社会安定。绅商成立民团、巷团,轮流出巡;学校成立学团,在夜间巡街;苏州商会下属的苏州商团,协助军警维持治安。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些社会力量配合政府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保证了变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少革命组织的纲领、宗旨或口号中都有“驱除鞑虏”一条,如兴中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青山军事学校(训练班)的誓词和中华革命党(后改“党”为“军”)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似文献   

17.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俯首就擒,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纳等投敌。英法联军在广州烧杀抢劫,无恶不作。为了建立殖民统治,英法侵略于次年1月9日成立了“占领委员会”(又叫“广州外人委员会”或“联军委员会”)。统治广州。该委员会由三人组成:英国的巴夏礼(驻广州领事)、哈罗威上校和法国的修莱海军大佐,而巴夏礼居中操纵。该机构还设置警备部队(最初为60人,后增至130人)和一支1300人的中国巡警队,以维护“治安”。  相似文献   

18.
(一)广东工学院自1981年回迁广州办学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主动适应我省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需要的办学宗旨,积极开展教育改革。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不仅医治了“文革”的创  相似文献   

19.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会上,决定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5月,军政府撤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并成立了正式政府,组成陆海军大元帅府。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进行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1925年7月1日,陆海军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主席。1926—1927年,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北伐军进占武汉后,全国的革命重心移到长江流域,适应这种形势国民党中央决定将国民政府及…  相似文献   

20.
“两广事变”又称“两广兵变”,是指1936年6日,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和广东军阀陈济棠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在广东成立抗日救国政府和抗日救国军,并以北上保卫华北为名进兵湖南。“两广事变”由于知情者较少(当时只有蒋介石、何健、杨永泰、陈布雷等),加之这次兵变还未来得及发动就被蒋介石采取措施而平息,国共两党的文献资料也较少记录此事,因而,目前史学界对这一事件研究较少。本文就此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它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 一“两广事变”发生的原因 1.它是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