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杨子生 《资源科学》1994,16(5):16-24
耕地资源数量不足、质量不佳,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已日益成为当今云南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本文拟在全面剖析云南省耕地资源危机的基础上,探讨解决这一危机的对策措施,为有关部门和领导进行战略决策,制定有关政策、计划和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 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土地整治入手, 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 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退化、土壤污染严重等,影响了粮食安全。文章针对目前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土地整治入手,分析了土地整治促进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1998年~2006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资源科学》2008,30(8):1191-1198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域呈明显的西移趋势,由此而导致耕地的整体生态条件恶化;④耕地增减变化的原因亦存在区域差异。在黄土高原区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扩张。对于新增耕地而言,在西部地区,主要来自土地开发;在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土地开发和整理;⑤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主要是由于独立工矿和村庄的扩张,其区位分布恰和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相重叠。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变化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且土壤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2/3。要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土壤资源的高强度利用就成为必然,大量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就不可避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对土壤质量产生深刻影响,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后,我国主要耕地土壤质量已有很大变化,东北黑土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其他区域总体上虽有提升,但也存在着养分非均衡化,变异较大,大面积酸化,土壤污染加剧趋势明显等问题,为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巨大压力。要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大土壤监测力度,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消除土壤障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用化学品的利用效率,防止土壤污染和对环境带来冲击,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平衡。  相似文献   

8.
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发展趋势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年来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耕地资源减少的现状还将持续下去。本文根据1987-1994年我国耕地面积的总减少、净减少、损失率和变化率分析了耕地动态变化的区域特征,并依次将我国大陆30个省(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类(耕地资源、总减少、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有9.3%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全国耕地转移的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1.03%,同期全国共新增耕地2.93%,耕地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33%。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结果,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12.24%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是1.36%。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而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且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此外,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加速增长,且以独立工矿用地和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严重。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土是黑龙江省主要的土壤资源,但随着黑土资源的不断开垦,土壤退化问题日益加剧。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表层黑土剥蚀,土地生产力下降,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制约了黑土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黑龙江省黑土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94hm2,远低于全国水平;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市耕地面积逐渐递减,经历了增加-快速减少-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③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是可行的;④在人均GDP为10000元~2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30000元~60000元阶段,苏州市GDP每增加百亿元所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4450hm2、2 795hm2、1178hm2,表明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3.
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阶段,有着不同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特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大体上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特征,3种不同类型的国家GDP的增长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影响的基础、机理是不同的。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后至1981年经历了类似于欠发达国家目前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阶段,1981年至2004年处于经济增长和耕地资源变化的第二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后20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是不同的,总体特征是耕地的代价性损失增加,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类似于发达国家的第三个阶段,此后耕地资源数量锐减将成为历史。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韶关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资料,系统分析了广东省韶关市1978年到2003年的经济发展、投资增加、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利用Excel 2003建立了这三者关系的动态回归分析模型。最后根据韶关市的情况提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横跨温带、亚热带及至热带。东南面临大海,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0多个岛屿象珍珠一样撒在我国沿海各地。内陆较大的江河5,000多条,江河湖库等内陆淡水水面三、四亿亩。不仅水域辽阔,而且气候适宜,形成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水产工作方针得到了调整。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落实,使我国水产事业得到迅速好转,而且为今后的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我国耕地面积不断缩小,而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有2/3的耕地仍属中低产田;认为今后我国耕地高强度利用的特点不会改变;阐述了各区域土壤退化的主要机制;介绍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地力提升所要解决的科学 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相似文献   

17.
赵松乔 《资源科学》1984,6(1):13-20
一、引言 耕地是自然—人文统一过程的产物。自然环境提供了一个可供农作物生长的场所,主要立地条件为:(1)相对平坦的地形;(坡地农垦需筑梯田);(2)相当深厚的土壤;(3)足够农作物生长和成熟所需的温度和水分条件;(4)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来限制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但是,这些有利于耕地发展的“可能性”,必须通过人类的辛勤劳动,才能变成“现实性”。因此,耕地资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业经农垦的已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可耕地。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四川省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耕地面积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四川省及省域范围内的21个市、地、州1952年~2000年的耕地变化数据和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经济、社会等主要因素,对四川省近5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是引起四川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经济发展引起耕地利用总量的变化、造成耕地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大量非农用地对耕地占用的增加,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农业科技进步,可改良耕地,提高粮食单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和需求.人口增加,人均耕地减少,粮食供给压力增大,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要占用大量耕地.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据此预测四川省未来耕地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2020年、2030年四川省耕地数量分别为419.101×104hm2、396.849×104hm2、374.816×104hm2,并提出了四川省耕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世顺 《资源科学》1990,12(2):47-52
一、耕地环境条件分析1.自然条件 和林格尔县(以下简称和林县)总土地面积为513.5万亩,处在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征。从地貌形态上可分为中低山、黄土丘陵和平原三大部分。由于地形上的差异,导致水热条件再分配不均,从而形成不同的植被、土壤等,构成利用方向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