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卓著,美学思想独特。本文就其美学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把握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之上,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通的,其美学基本是传统的物哀、风雅与幽玄。川端康成说:"在日语里,‘悲哀'一词是与‘美'相通的。"在他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他认为,美有时是和战乱、失败甚至亡国联系在一起的,越是这种美,越有感人的力量。川端康成承认日本风俗习惯以及感受方法中的哀伤情调浓重地渗入自己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主义。他总是把  相似文献   

3.
川端康成是日本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其笔下的代表作品《雪国》,对于研究川端康成美学中的"悲美"风格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将从《雪国》着手,从"悲美"风格体现和"悲美"风格的缘由两方面展开对川端美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1899——1972)是热情地、执著地追求美的作家。他的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即对卑贱美(体现在卑贱者身上的美)的偏爱。 一 在1934年发表的《文学自传》里,川端康成写道:“我觉得浅草比银座,贫民窟比公馆区,香烟女工下班比女子学校放学时,对我更带有抒情味。我被卑贱的美所吸引。热中于江川的踩球、马戏、魔术和宣扬因果报  相似文献   

5.
理性非理性各有自己的正负功能,它们是一把双刃剑。人的本性是理性非理性的和合,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就要透视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功能,发挥理性和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尊重人之“本”、发挥人之“本”、满足人之“本”。  相似文献   

6.
美学欣赏逐渐成为文学作品欣赏的重要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介绍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美观观念形成的原因,最后分析其美学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康德美学有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非理性主义倾向,亦有重道德内容胜于形式的理性主义倾向。本文意在说明,这一矛盾现象恰恰显示了康德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西方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思想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倾向.其中,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呈现出"理性"管理倾向,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呈现出"非理性"管理倾向,现当代管理理论阶段呈现出"理性·非理性"管理倾向."理性·非理性"倾向将是未来管理思想的主流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9.
探美与论“新”──评朱捷的《古典文学探美》陈健案头摆着朱捷先生的一部新著——《古典文学探美》(江苏文艺出版社),洋洋近三十万字的专著,倾注了作者多年来教学与科研的心得。开卷受益,读来多有启发。《探美》一书所论面广,书中论及中国古代的诗、词、戏剧、小说...  相似文献   

10.
日本自江户时期以来,和欧美很多国家在文化、教育等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作用。川端康成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有着很高知名度,备受瞩目的原因是川端康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立足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依靠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细致而敏锐的感观性,从而创造出了川端文学所特有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日本文学所特有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11.
“禅”与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世的哀微和成长道路的坎坷以及时代社会的动荡冲击是川端虚无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日本传统文化中佛教无常观念的承秉是川端虚无思想生成的内在基因。其具体表现为:人生短暂虚幻,一切命中注定,生死轮回转世等;其实质是一种富有禅机、充满思辨的生命哲学顿悟。  相似文献   

12.
<正>1968年,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因为以“卓越的感受性”和写作技巧表现了民族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通过回望古典文化,川端康成将心灵朝向民族的故乡,从而领悟了自然生命的奥义。本期让我们通过短篇小说《红梅》来感受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体会其文字中漫溢的“物哀”之美。  相似文献   

13.
语法和语言的统一并不能诠释二者的"矛盾"。对语法的理性和语言的"非理性"的语言实践及其内部逻辑关系进行深层理论解释有助于深刻把握语言的灵活多变,进而更好地实现语言表达的自由。  相似文献   

14.
理性的职能是使“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非理性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启导理性的始端。中国是一个小生产者的王国,非理性的感情,常常冲击着理性思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建立、发展,是理性同非理性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理性美学的理性分析──读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王文戈邱紫华同志近十年来悉心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及美学思想,终成《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思想引论》一书(以下简论《引论》,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6.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相似文献   

17.
自从英国美学史家奥斯本(H·Osborne)的《论灵感》一文在《英国美学杂志》1977年夏季号发表后,引起了我国美学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视:有的同志认为,灵感是一种很可珍贵的精神状态,它不仅存在于艺术创造活动中,也存在于其他思维领域,对它的作用与力量不可忽视或低估:有的同志则认为,虽然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所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但在艺  相似文献   

18.
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与特点,诸如它的狭隘的阶级性和政治功利性,它的先验论性质和政治道德化倾向一样,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他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中.在我国,关于抽象的内在美的观念早在孔子之前就已产生了.吴季扎至鲁观乐,评论“二南“时说:“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他根据古代流行的“乐象其德”的见解,把“二南”所体现的“王化之基”肯为美,这种美就是一种抽象的内在美。孔子继承了关于这美的观念并作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它成为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对于事物的一种审美评价,孔子所说的抽象的内在美由于受着他的奴隶主阶级立场的制约,而有其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它并非包括所有客观事物,而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等等,是对于这些特定事物的审美评价。其具体表现形态则主要是  相似文献   

19.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