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节教学“蚂蚁”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很顺利。接下来就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送蚂蚁回家(因观察的蚂蚁是在校园中的一个蚂蚁窝捉的)。教师正组织学生准备外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  相似文献   

2.
【案例】“该记!”“不该记!”一阵低声争论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食物单元《大米的观察》中(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科学课教材)学生之间的一段对话。我快步走到第6小组。“怎么啦?”一个孩子忙说:“刘老师,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米,发现米会变大,不用就很小,我把它记下来了……”“不应该记,这不是米的特点。”“可这是我们的发现呀,老师就叫记‘我们的发现’。”两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道理,我没有轻易表态,而是先让他们自己想想办法。“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可这样争下去也没用,你们看怎么办呢?”“那还是记吧。先全部记下,然后再找…  相似文献   

3.
开学初,于永正老师将来本地讲学,地点就设在我校,领导安排我班的学生配合于老师上一节作文课。上课了,我和所有的老师、学生一起走进了于老师用微笑和诙谐营造成的情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在整个教学中,会场里掌声、笑声不绝于耳。两节课下来,我沉浸其中,听课笔记上竟未着一字,但于老师那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幽默的谈吐、儒雅的风度、精湛的教学艺术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磨灭。于老师以“趣”字贯穿教学始终。这是一节描写人物的作文课,于老师构思非常巧妙,他不是直接地出示挂图,或者让学生观察某一具体人物,而是首…  相似文献   

4.
案例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行程问题”这章节时,张老师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人)“同时出发”“相对(向)”“速度和”“相遇”等有关知识后,出示了例题“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张老师让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尝试解答,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相似文献   

5.
所谓“一主”就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每一节课只安排一个主教材,进行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自选”就是指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区域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学校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师推荐的,或者是自编自创的活动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组织和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的教学过程。“一主自选”教学模式的优势1、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一般把课分成准备部分(10分钟)、基本部分(两个内容30分钟)结束部分(5分钟)的教学模式。从人的生理心理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在一节课中,在老师的激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反馈信息调控的方法,安排学生在体操课的准备部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做准备部分教学的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准备部分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文娟 《江苏教育》2007,(14):102-104
“品德课堂在哪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在40分钟的教室里。”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反思几年来的小学品德教育,从实效性、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我的实践告诉我:“活”学“活”用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既可以达到使品德教学情趣盎然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许万明 《云南教育》2005,(16):19-19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数学老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被学生发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先让学生用一把米尺去量出黑板的长度,并用“米”作单位。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发现黑板长度不能用整米数来表示,激起学生需要学习一种新的数的渴望。又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为同桌两人准备2张长方形的白纸(一张长6厘米,宽2厘米;一张长4厘米,宽3厘米;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教师的使命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探究式教学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7-8合刊发表了仇老师的文章《情境化生活化多样化》。在该文中,仇老师主要通过创设的两个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一是已知“区小学生运动会甲组100米决赛冠军”李雨辰同学的成绩,即14分钟跑100米,让学生计算1分钟跑多少米。二是53分钟跑300米,求1分钟跑多少米。这两个生活情境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贴近学生的生活,确实比起书本的例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因此也乐于去解决。但本人认为,用“跑步”代替“摩托车行驶”不合理。我们都知道摩托车、汽车的速度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可以按已知条件来计算1分钟、1小…  相似文献   

11.
教学准备 设计“‘我最喜欢的动物’观察表”,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并做好相关记录。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不仅使学生能力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1 在观察中发现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实物模型、图像或教师的演示过程等为主要内容的直观感知活动中发现问题 ,获取知识。例如 ,对“时、分”教学 ,我并不因为“1时 =6 0分”就直接传授 ,而是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去观察 ,在观察中发现。我利用钟面教具 ,进行拨针 ,学生观察分钟、时针运动变化。通过观察 ,学生发现时针走 1小时 ,分钟正好走一圈 ,这样的结论学生容易掌握。2…  相似文献   

13.
黄晓兰 《小学生》2011,(5):19-19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把教育的重点放在那仅有的加分钟里,而是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有助于课上效益的提高,也提供了师生双方活动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老师课前准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孙春成老师的《扔掉可惜》教学实录中,有这么一个环节:学生快读这篇800字左右的小说,用时1分钟;接着老师要求学生用1分钟猜出小说结尾院长的“这个秘密”。学生无法在1分钟内完成,老师于是再给1分钟,“仍无人猜出”,便再加1分钟。“3分钟刚过,有一个女生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学习研讨活动中,大理市下关四小周艳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写一种水果》,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激发学生作文情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选录以下教学片断并作简要评析。犦教学第一步:创设生活情境师:“抓住特点写具体”是我们状物的总要求。为了把西瓜的特点写具体我们一起开个“尝瓜会”,大家通过“赏瓜———尝瓜———说瓜———写瓜”,完成本次习作任务。摆放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西瓜师生讨论:赏瓜是看西瓜的什么?(形、色)尝瓜是尝西瓜的什么?(味)说瓜是说西瓜的什么…  相似文献   

16.
我经常听到别人讲小学自然课的“难上”,难在什么地方,难就难在要准备许多书上要求观察、实验的东西,所需要的材料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如果要找齐所有的东西,那老师课前要花的精力太大。而如果没有真实的东西,学生又如何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呢?于是,很多老师想到了让学生准备材料。做得好,学生课前准备材料的过程,会变成了一个体验的过程。但在平时的操作中,我们也会走入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7.
7:40的上课铃刚刚敲过,一拨怀着雀跃心情的学生已整齐地坐在一辆桂林大宇豪华型大客车上,准备开始她们今天的语课。客车驶出学校2分钟后,语老师微笑地拿起了话筒,宣布开始上课。以下,是这次语实践课的教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如果脱离无限丰富的客观刺激 ,儿童对事物或现象充其量只是“知道” ,而不能“心领神会” ;如果教学活动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将苍白无力 ,更谈不上创新 ,作文教学尤其如此。因此 ,教师要善于拓宽课堂以外的感知途径 ,授学生以“渔” ,让学生学会观察 ,并以此为契机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是多角度、多方面的 ,这包括通过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知觉形式去感知。但并非所有的听、看、尝、触摸等活动都可称为观察 ,只有当人们带着一定目的 ,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进行的知觉活动才称得上是观察。一、激…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只要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掌握他,并力求参与该活动。数学学习也是这样,只要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对你的数学教学感兴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笔者尝有幸作为评委参加了多次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课后选手或者听课老师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哀叹:“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很不错,可惜就是学生配合不到位,不然的话……可惜得很呀!”言下之意就是课堂上学生不会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意想不到”,使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或者结构不完整,失去了“精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