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淑华 《异步教学研究》2006,(4):F0003-F0003
黎世法教授构建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异步教学实施系统》(以下简称《实施系统》),是继2001年9月以来中小学师生使用新课程与黎教授异步教学方式取得了可喜成绩之后,又一新的突破。最近,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实施系统》,使大家坚定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的信心。学了《实施系统》后,感触颇多,主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第一,《方案》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规划,它只是人们具体执行的一个框架。不解决具体的操作系统问题,《方案》就得不到落实。黎教授创造性地解决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的科学操作系…  相似文献   

2.
《陕西教育》2007,(4):11-16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陕西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为了保证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07年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厅〔2007〕1号)精神,特制订本方案。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经分批启动,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江苏、天津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1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最近,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求,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程,计划2007年中东部省份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8年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普通高中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吉林省已决定,2007年秋季入学起,高中进入新课改。  相似文献   

4.
在论证海南是否要参加全国首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省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思想队识上高度一致。省教育厅通过组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大家高度认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遍认为我省率先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有利于实现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巩固和扩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改革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5.
2004年,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入实验阶段。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础上,一些出版社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不同特点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供高中使用,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和15门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3月公布,并决定从2004年秋季开始正式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以及江苏等少数几个省(自治区)实验,然后滚动发展,逐步推广至全国。这是我国在新世纪继2001年秋季开始实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领域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项改革。  相似文献   

7.
《陕西教育》2007,(7):14-17
为了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实施,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实施意见》(陕教基〔2006〕36号)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基〔2007〕7号)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异步教学研究》2009,(5):98-98
2003年3月31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方案》要求普通高中实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过去在普通高中长期实施的班级授课方式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全面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12]45号)要求,进一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确保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11.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普通高中学校要积极开设选修Ⅱ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学生修习地方与校本课程不得少于6学分。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作为省级样本校,各项工作必须早作准备,早作安排.在新课程实验开始前,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有关文件,以此为基础,全面分析学校现状,摸清底数,举全校之力开展了“制度重建、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硬件配备、重点课题”等方面研究,制订了推进高中新课程的十项配套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体现素质教育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意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加快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根据教育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统一部署,我区拟从200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全面实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附后)。  相似文献   

15.
为扎实开展好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河北省教育厅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础上,立足我省普通高中发展实际,借鉴先期实验省份经验,编辑了《河北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用知识问答》,供我省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参考。在此,我们谨选取一些重要问题刊载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云南教育》2009,(13):28-30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从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为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的精神及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亮点、难点和重点之一,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从2006年秋季高一开始每周安排了3课时。一年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开设情况如何?“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如何进行教学?作为地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笔者对本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根据教育部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统一布置和要求,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四省区高中新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省844所普通高中,自2005年秋季正式步入高中课程改革。短短几个月来,各地都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推进课程改革。总的来说,高中课程改革虽然刚刚开始,但由于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大家都能感到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9.
程晗 《河南教育》2009,(9):8-11
一、中微观教育改革:高中新课改的层次定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带有全局意义的教育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宏观层次上的教育改革首先进行体制性改革;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内涵式改革;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微观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人手,通过中观的课程改革.拉动微观的教材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下简称《方案》)已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4省(区)实验近一年,112万名学生、613万名教师首批进入课改实验,今年还将扩大实验范围。云南省的普高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已经启动,我们期望普高新课程在以下六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