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06年江苏高考题中有这样一道题: --I think I'll give Bob a ring. --You__.You haven't been in touch with him for ages. (2006 江苏 21)  相似文献   

2.
3.
一、考点分析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是近年高考的一大考查热点,请大家看一组高考试题:1)(N M E T1997)—W hen can I com e for the photos?I need themtom orrow afternoon.—They be ready by12:00.A.can B.should C.m ight D.need分析:在此题中,should表示义务、责任,意为“应该”。这句话的意思是“它们应该在12点以前准备好”,故答案为B。2)(2001上海)Y ou can t im agine that a well-behaved gentlem anbe so rude to a lady.A.m ight B.need C.should D.would分析:对此题,很多考生都误选了D项,而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此句意为…  相似文献   

4.
'98NMET 单项选择中有这样一道语法选择题:13.—When can I come for the photos?I need them tomorrow afternoon.—They______be ready by 12:00.A.can B.should C.might D.need此题正确答案是 B,但应注意 should 在此不表“应该”,而是表示一种“允诺”,即,“到十二点你就可来取照片了。”又如: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出题,突破了地理学科的单向视野,也使问题更具思辨性.具体而言,为工业革命乃至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should是一个极其常用的情态动词。下面就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作一概述:1.should与第二、三人称主语连用时,具有“强制、命令、威胁”的意思。例如:The students should return all these balls as soon as their P.E.classis over.(命令)。体育课一结束学生们就得把所有的球还回去。2.should用于语气较强的if从句中,意为“万一”、“竟然”。例如:If it should rain tomorrow,the game would be played indoors.万一明天下雨,比赛就在室内举行。Should I go to Europe this summer,I would probably go by ship.倘若我今年夏天去欧洲的…  相似文献   

7.
由一道高考题谈“prefer”的用法□永登县五中陈国忠’94年英语高考有一道选择题:Ratherthanon一一acrowdedbus,healwaysprefers一一bicycle.A.ride;rideB.riding;rideC.ride;t...  相似文献   

8.
高元 《考试》2004,(3):43-44
2003年英语高考题第21题考查的是“when”的用法之一,原题为Don’t be afraid of asking for help _it is needed.A.unless B.since C.although D.when正确答案为D.“when”的用法在历届高考题中出现的较频繁,是高考热点之一。下面谈谈它的一些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9.
2005年武汉市中考课改实验区英语试卷第36小题是这样的:—Look。M r.H u is on the other side ofthe street.—It be him.H e has gone toLanzhou.A.m ustn’t B.can’tC.shouldn’t D.won’t【解析】答案是B。本题考题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can’t在此处表示否定推测,意思是“不可能”。答语的意思是:那不可能是他,他已经去兰州了。情态动词表示推测可以分为针对现在情况和针对过去情况两种。一、对现在情况的推测A.用于肯定推测的情态动词,按语气由强到弱,主要有m ust,ought to,m ay,m ight等。例如:1.It m ust be very late beca…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高考对Tit的考查试题较多,且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在此,笔者结合2009年高考试题对其用法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上海高考数学试卷(理)第20题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χOy中,直线ι与抛物线y~2=2χ交于A、B两点.(1)求证:“如果直线ι过点T(3,0),那么(?)=3”是真命题.(2)写出(1)中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且说明理由.(2)中的逆命题是假命题,但如果我们限制A、B在χ轴的异侧,则这个逆命题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这种限制条件下,我们得到直线ι过点T(3,0)的充要条件为(?)=3.  相似文献   

12.
<正>题目(2013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数学理科试题)椭圆C:x24+y23=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1、A2,点P在C上且直线PA2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2,-1],那么直线PA1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A.[1/2,3/4] B.[3/8,3/4]C.[1/2,1] D.[3/4,1]解析:设P点坐标为(x,y),可得直线PA2的斜率k2=y/x-2,直线PA1的斜率k1=y/x+2.因为P点在椭圆上,可得  相似文献   

13.
胡卫祖 《数学教学》2007,(11):38-39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1题是一道很有价值的试题,值得探究.原题如下:用长度分别为2,3,4,5,6(单位:cm)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不允许折断),能够得到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6,(84):2-3
<正>1.问题提出题目(2009年辽宁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已知椭圆C过点A(1,32),两个焦点为(-1,0)和(1,0).(1)求椭圆C的方程;(2)E,F是椭圆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本题第(1)问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4+y24+y23=1,第(2)问主要考查直线的方程、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推  相似文献   

15.
以2013年高考全国卷理综第31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试题难度过高的原因,讨论正确的解题思路,总结出基因等位性的检测方法,并对试题中存在的信息不足缺陷提出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16.
分析:本题考查交际用语。Of coursenot.“当然不”;Go ahead.“行;请吧;去做吧”;Why not?“为什么不?”I’d rather you didn’t.“我宁愿你不要去做”,用来表示比较客气的阻止或拒绝。题干中的第一个说:“我打开窗子你介意吗?”第二个人回答说:“不要打开吧,我感觉有点儿冷。”据此可知答案为B。其中“’d rather”是“would rather”的缩略形式,意为“宁愿……”,它是中学英语教材中非常重要的短语,也是高考热点考查内容之一,现将其主要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第5题: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达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相比,NO2的体积分数()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判断在新高三开学初笔者用该题对学生进行一下检测,结果发现学生的错答率  相似文献   

18.
1引言高考试题留下很大的拓展空间,细细品来常一道好的,令人回味无穷.2009年高考湖南卷理科第21题就是这样的好题:对于数列  相似文献   

19.
<正>遗传基本定律试题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复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自由组合定律,并且精确掌握知识的具体表述,强化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笔者结合在今年的高三复习课上选用的2011年北京市的一道高考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1原题再现例题(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30题)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朱砂眼(a)和褐色眼(b)基因,减数分裂时不发生交叉互换。aa个体的褐色素合成受到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 :一个数学教师 ,如果把分配给他的时间塞满了例行运算来训练他的学生 ,他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 ,妨碍了他们的智力发展 .因此他主张 ,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 ,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 ,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 ,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以下是就一道高考试题而引出的一系列的教学探索过程 .1 问题的提出(2 0 0 1年高考理科 19题 )设抛物线 y2 =2 px(p     图 1>0 )的焦点为F ,经过点F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B两点 .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