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如何渗透合作学习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这节课可以从三个环节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把学生带来的物体先按小组集中起来,再分类。大组交流:你们是怎么分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有的学生按物体的材料分 相似文献
5.
6.
读了潘小明老师这篇文章,编者有颇多感受。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我们的教师应如何理解课程标准,进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应用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概念教学令广大数学教师感到头疼,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接受数学概念,教师往往是设计一环套一环的习题,让学生跟着习题走,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祥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让学生经历认知的冲突过程,学生对概念理解得往往比较肤浅。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传统教学中重教轻学的弊端,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我们看到,许多老师的做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潘老师则创造性地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融入概念教学中,在教学进程的各个阶段,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认知冲突。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在争论、交流与合作中,逐步建构出数学概念的特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值得一提的是,潘老师善于对以前的教学进行反思,根据反思改进和完善今后的教学。这节课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资源,把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潘老师这节精彩的课例吧!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第一节“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片段:在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及长方体的特征后,为了加强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一个环节。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现在我们分组做一个游戏。请每组的4号同学到前面领回“百宝箱(学生非常好奇的领回“百宝箱)请同学们不要打开“百宝箱的盖子,认真地… 相似文献
8.
片断一:在操作中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课前制作的长方体学具的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刚才大家摸到长方体的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最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下面请同学们把学具平放在桌子上展开各面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求,想好的同学请上台演示给大家看。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笔者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花15分钟时间,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车轮的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学习圆的知识,效果颇佳。首先出示问题: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可以设计成圆形,也可以设计成其他形状,但车轮就一定要设计成圆形,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出现在学生身边的一个“鲜活”的生活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易激发兴趣。紧接着各小组按实验要求,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探索实践的学习活动(学生按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通应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而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门学科而存在的,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信息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信息技术将影响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13.
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是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教学实验。下面就“长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谈谈自己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长方体的认识”概念抽象,知识点多。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演示、设疑激趣、小组合作等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让多少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同时也成就了多少名师。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与受教育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我们平时总是要求学生要认真听老师的发言、同学的发言,却没有能够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相似文献
17.
前两天听了一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公开课,关于教师对教材"语言"的把握方面觉得有话要说. 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到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第一次建构体积计算的方法,除了需要对体积概念的形成作复习,还要使学生参与到计算方法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来,实际上最理想的、最高效的莫过于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关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这一要点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来,实现了学生的"再创造",也即实现了完美的建构.课堂上,教师作好了相关准备,在进入学生实验前,教师安排了5个实验步骤:①摆一摆: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些长方体.②说一说:一排摆几个,长是几厘米?一层摆几排,宽是几厘米?一共摆几层,高是几厘米?③填一填:在下表中填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相似文献
18.
【总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脉络清晰,层层递进,知识点明确,内容开放。形式多变,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秒”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理解时间概念.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 相似文献
19.
教学片断:师:除了看书、现场采集,收集信息的方式还有很多种,比如上网查找,现在我们就一起到网上去查找一下。瞧!开开和欣欣正在“蓝猫对话室”对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显示:欣欣,今天我认识了角,你知道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生1:我知道(1)、(4)是角,(2)、(3)、(5)不是角。生2:我认为(1)、(4)、(5)是角,(2)、(3)不是角。生3:我也认为(5)是角,因为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那你们同意谁的意见呢?想一想。生4:我不同意后面两个同学的意见,虽然(5)看上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但上面那条边不是笔直的,而是弯的,所以(5)不是角。…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