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生产具有明显的生产要素替代效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改变了我国劳动力的地区分布状况,引起我国东西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逆转,削弱中西部地区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动摇了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基础,直接阻碍了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移出。  相似文献   

2.
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经济过程,有自己时代的特点,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郴州作为湖南的南大门和承接产业试验区,享有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应该做大做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和谐发展。郴州的承接产业转移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选准产业、优化环境,并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各类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河南作为中西部大省,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但在此进程中对技术人才开发却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节奏。为此,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加大中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技术人才的激励、约束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融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面临升级和调整,区际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外溢逐渐转向中西部地区。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凭借在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正不断扩大。但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调等相关问题。为此,应加强体制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教育资源投资、激励创新、优化招商模式更好的服务企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区位优势来促进安徽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发展战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使中西部地区具有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正确进行定位,发展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6.
东西部合作互动 集群迁移与承接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区位调整和迁移呈现整体性和规模性特征,为中西部地区开发带来重大机遇.沿海产业集群由于本地关联性和外向度不同,在产业迁移中表现出不同特点.东西合作互动,应依据产业集群发展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向中西部地区迁移.  相似文献   

7.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产业区域转移是受经济发展带来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变化所驱使的。基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绝大部分地区仍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产业,目前还不具备实行较大规模的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为目标的产业区域转移的现实性。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区域转移多为初级形式,且规模都不大。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国际产业转移是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中国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现向东南亚转移的发展趋势,部分高端制造业则开始回流欧美。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制造业应积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陈小影 《考试周刊》2014,(52):192-192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推—拉"理论是研究人口流动的基础理论,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本文从"推拉理论"视角出发,立足我国,主要分析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我国主要"拉力"及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升级时,推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推力"。同时,对推拉理论进行拓展,进一步分析拉力机制,丰富产业转移理论。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东部的产业先转移到中部再转移到西部。而东部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来腾出发展空间。以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东部要在向中部实施产业转移的同时.实施向西部转移产业。而因为产业梯度的原因,东部向西部产业转移宜实施“空降战略”,即东部的产业转移可越过中部.直达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重点地区。实施“空降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准确把握战略目标,慎重选择战略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从16世纪中叶到鸦片战争前夕,澳门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澳门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地理、历法、医学、建筑等学科产生重大影响,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学精神的思想家、科学家。中国的儒学文化及生活时尚等也通过澳门传到欧洲,在欧洲引起中国热,产生了一大批汉学家。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贡献永远值得人们纪念。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是值得人类思考的问题,西方同样重视知识与德性的探求。追溯西方哲学史,西方大致经过了知识就是德性,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与德性的对立等立场。虽然西方亦重视德性之探索,但由于研究问题视角与文化背景之不同,最终偏向为知识论。  相似文献   

13.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观最早在18世纪。在此中国观的形成伊始,令人注目地出现了二种对中华化截然相反的解说:其一,将中华儒家化视为独具理性精神的人类化;其二,将中国人视为不诚实的民族,将传统中国视为专制当道的国度。这二种解说对西方人中国观发生了经久不衰的深远影响,以致当今西方人的脑海中还多多少少地留有着这种早期解说的印痕。此外,这二种不同解说的同时并存,更是加深了西方人脑海中“中国人不可理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迫于战争压力,国民政府组织东部工业内迁,以保护民族工业。迁陕工业尽管改变了陕西近代落后的工业布局,为其现代工业框架奠定了良好基础,随之带来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但也因迁入地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舍理等给陕西现代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5.
朱耀先等学者在英汉对比中将英国的东风、西风和中国的东风、西风的文化内涵对立起来,认为英国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英国的东风相当于中国的西风。而在论述这一观点时,又引出雪莱的《西风颂》为证。此种论说是不妥的。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各种风都会刮,只是某个季节某种风占主导而已;虽然两国地理位置有很多相对之处,但英国的西风不同于中国的东风.其东风也不同于中国的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歌颂的不是英国的西风,而是意大利的西风,这里的西风也不像一些人所说的是指温暖和煦的春风,而是狂暴的秋风;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东风代指春风,西风代指秋风,可将东风译作英语的spring wind vernal wind。也可将西风译作autumn wind。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更迫于战争所逼 ,有识之士出于爱国 ,再三呼吁东部工厂西迁 ,保护中国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应时代所需 ,发起了工厂西迁运动 ,动员、协助、鼓励东部工厂西迁。工厂西迁改变了过去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 ,奠定了西部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 ,为西部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它对我们今天开发和建设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述地域资源优势含义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地域资源优势进行客观评价,分析了西部地区地域资源优势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提出了西部地区地域资源优势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认为建立和发展民族医药产业、草原畜牧产业、观光旅游产业、区域特色产业是实现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浅议我国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的必要性可从旅游产业的地域关联性和我国东西部旅游发展条件的差异性来考察。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的可行性建立在资源互补、互为市场、交通沟通、适游期互补、社会经济互动等基础上,本提出的东西部旅游合作开发的对策措施具有树立全国旅游统筹意识,实行政府主导战略。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合作实体,建立地域合作系统等项目。  相似文献   

19.
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既有其自然原因、历史原因,又有其现实原因。当前加强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既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又有利于支持东部地区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西部载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为特色的西部产业群的逐步形成以及西部载我多方位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当前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客观条件日趋成熟,当前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必须明确出发点、选好结合点、推行多样化结合方式,坚持经  相似文献   

20.
东中西部普通高校本科生网络参与程度差异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三个城市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在网络参与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包括:网络接触频率与时间的差异、网络论坛与博客参与程度的差异以及网络交流频率的差异.中部地区与其他两地的差异情况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