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算法多样化≠计算方法多样化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 “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课程标准在四个学习领域中也分别作了阐述,如“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等等。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是“解决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成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其描述到“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看出,在解决问题这个课程目标中,发展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点。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小学阶段如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去深思、去探索、去实践的一个课题,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取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一些好的思想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比如赋值、假设是一项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推测,并核对与问题的情况是否符合,再根据核对得出较正确的推测,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时一定要有策略和方法,进 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经验;并且在解决问题 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 提升。“授人之鱼,享用一时;授人以渔,受益终身”,当前的数学 教学加强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当 今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在笔者将近 30 年的教学活动中,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我在问题解 决策略教学中的一些感悟。  相似文献   

5.
付克聪 《四川教育》2001,(10):28-28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卢天庆 《四川教育》2001,(10):31-31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7.
“找次品”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淑惠 《四川教育》2001,(10):30-30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周思波 《四川教育》2001,(10):29-29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初稿)总体目标中指出:在“解决问题”方面,要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如何落实“课程标谁”要求,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能力?下面这一组谈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解决”的文章,也许能对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十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指导思想。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的理念将产生新的课堂教学--把学生从“学奴”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说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数学成为“大众数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生活和社会化氛围,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材“列表整理信息”一课为平台开展了课例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对个体策略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获得了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制定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教材在内容编写上作出了一些重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积极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智慧“闪光”,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试以教学中学生的几篇“数学周记”,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这是为了落实课程标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学习中,在各个领域的数学内容学习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和发展的.关于策略的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7.
欧亚亚 《广西教育》2007,(11A):15-15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t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育的观念,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的基本理念是:“营造数学课堂生态,促进学生数学发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数学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听课调研以及文选的查阅和实践的体验,构想了数学课堂生态的四个特征:动态性、生成性、真实性、发展性,并围绕这四个特征进行了数学课堂生态的调查,反应了目前数学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进行了构建数学课堂生态策略的探讨,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要求我们把数学知识寓于现实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作为一线教师,对如何使用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特介绍如下以求与同行商榷。[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并强调:“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