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读者问     
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朱明银同志来信说:统编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拼音识字8》,将“土”字篆写成“(?)”形,有误。朱同志引证许慎《说文解字》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列“土”字篆写均为“(?)”。说文解字“土”字篆文的两横齐长“=”,象地之下,地之中之形;段玉裁将许慎的“地之下”校正为“地之上”。课本的篆写和“上”字的篆写相混了。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3.
“得”字的初形作(?)(导),本义为“取”。在甲、金文中有两形:一为从又持贝;一为从得声。按理形旁不同字义也会有别,但在甲、金文中偏旁增彳或省彳,一般认为“无别”。故得、(?)在古文字中被视为一字。汉、卫宏诏定《古文官书》得、(?)为同体,此后石经亦因之,传世经传亦皆用“得”而未见“(?)”,于是“得”行而“(?)”废,在实际使用中“得”、“(?)”合为一字。惟许慎《说文解字》分得、(?)为二字: 彳部“得,行有所得也。从彳(?)声。(?),古文省彳”。见部“(?),取也。从见从寸,寸度之亦取也”。  相似文献   

4.
(?)字甲骨文中屡见,前人多与(?)字一起释为“见”.实际上,甲骨文中(?)与(?)有别,(?)是“见”字,(?)则是(?)的异文,以释“望”为妥.“望”字甲骨文多从竖目作(?)(《铁》222.1)(?)(《存》7.2)(?)(《粹》》》1108)(?)(《后》1.10.3)等形,但也有从横目作(?)的(见《明藏》499、《缀》334、《京津》4386、《佚》654、《七》x28、《屯南》135、2234等).所以我认为,甲骨文“望”、“见”之别,不在目的竖(?)与横(?),而在人的立(?,  相似文献   

5.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7.
“衣”是人一天也不可不用的物资,但“衣”字的形体构造与其意义的关系,却是许多人还不知其所以然的。“衣”,《说文》记录的小篆形体是“(?)”,上面是覆盖的片状物,下面是两个偎依在一起的人,故《说文》描述其形体构造是“像覆二人  相似文献   

8.
一、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琐辨 陆锡兴在《通假字管见》一文中指出:与通假字相对的字是正字。那么,什么是正字呢?我们可根据《说文解字》确立的以形定义、汉字分工的体制,用“专字专用”为准绳来衡量,符合一千八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宇词合一用字规范的、是正字;否则,是通假字。 而古今字,则是先后出现的,记载同一个词义的,在形体上有差异的一组文字。古今字中有一部是区别字。在区别字中,后起的今字,常常是正字;古字往往是与此字相对的通假字。陆文在论及通假字、古今字关系时,也正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说:  相似文献   

9.
“礼”字不是简化字,繁体的“礼”字资历还不如今天的“礼”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还没有这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个古“礼”字,几乎与今天的“礼”字形体相同,《说文》注为“古‘礼’字。”在以后的小篆、隶书和楷书等字体中,繁体的“礼”字才广泛使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史上一部很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一部很重要的字典。那么,它为什么不叫字典而取名《说文解字》呢?原来,古代的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形声字、会意字叫做“字”。《说...  相似文献   

11.
“缓歌慢舞凝絲竹”是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中的一句。这句诗该怎样理解?一些古代诗歌选注本大都以“结合”、“配合”或“紧扣”释“凝”字,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缓歌慢舞与管弦乐配合得很紧。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且从“凝”字说起。《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从水。凝,俗冰从疑。”可见“凝”本是“冰”的俗字,所以《字林》云:  相似文献   

12.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字形、解释字义、辨识音读的字书。汉字是汉语的载体,从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一特点来说,它又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全面收录东汉许慎前上古汉语词汇的集大成著作。那么,关于饮食词汇,《说文解字》也系统地反映了周秦及两汉期间的饮食词汇面貌。本文以"饮食"义为纽带,贯通《说文解字》始终,以整体认知的角度去审识《说文解字》饮食词汇的特点。其特点表现为三方面:时代性、广义性、形体结构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4.
研讨汉字形体结构,素有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之说,进而断定象形指事为独体,会意形声为合体。是说源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显于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叙》曰:“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许慎只告诉我们:文是依类象形的,字是形声相益的;先有文,后有字。从“依类象形”而言,似乎文仅指象形;就“形声相益”而论,似乎字单指形声。文还隐含着指事,字还隐含着会意,至少在字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东汉以前,文与字实同义,均表示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亦谓之名或书。《左传》曰:“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二年)又曰:“故文,  相似文献   

15.
评段玉裁的转注观——六谈六书之转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代文字学家戴震、段玉裁等认为转注字就是“互训”。换言之,同义字就是转注字。影响较大的是段玉裁。他的《说文解字注》对汉字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他为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了不少补充,也纠正了一些失误。同时也把他的转注观点塞满了《说文解字注》。可惜,他的转注观点是非科学的,也不是许慎的原意。说他的转注观不科学,是由于:一,片面理解许慎的转注例字“考”和“老”的关系;二,混淆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三,曲解“建类一首,同意相受”的含义;四,强分“造字”与“用字”。  相似文献   

16.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相似文献   

17.
形声,又称“谐声”、“象声”,是汉字形体分类中的一种最主要的结构类型。有人说它是汉字中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法。据吉林大学古文字学教研室统计,在我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百分之十八,在周代金文中,据对《金文编》中两千多字的分析,可以定为形声字的约八百,占百分之四十多,但到了汉代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说文《收字9353个),在影响很大的清代《康熙字典》中,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论述了《说文解字》的注音方法。文中从用“读若”的七百余例中归纳出以一字拟音、以现成词语拟音、以方言拟音和以义释音的四种形式,并指出《说文》用形声字声旁标音的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说道:“[王]连谏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有也。’”这里的“不毛之地”,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不长毛草的地方。翻查新《辞海》的“毛”字,果然解释说:“指地面所生的草木。如:不毛之地。”“草木”之意是由“毛”的本义类比引申出来的意义,这种解释貌似合理,实为不然。《说文解字》“(?)”字下,段注云:“按毛苗古同音,苗亦曰毛,如不毛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