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越 《文化遗产》2008,(2):40-45
民国时期的上海戏曲舞台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上海票友、票社的迅速发展与空前活跃,其数量庞大、活动频繁,时代与地域的多方面影响使之成为具有传统与摩登双重特征的综合文化载体。其办社宗旨、票戏方式、票友结构、组织手段诸方面无不浸染了地方特色与近代文明带来的新的观念和风习,因此旧上海中上层社会阶层风靡一时的票戏、参加票社,是传统的戏曲文化与近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时尚。上海票友及票社的生存状态与文化特征突出地体现为传统与摩登两方面的融合,而这与上海这个都市的独特个性有着密切关系。在更高的层面看,通过对票友和票社的研究透视可以折射出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生活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2.
韩美林的名字早已深深印在了我的"心版"上. 最早使我对韩美林尊崇、敬慕的是他所绘的那些小猫、小狗、小猴、小鸡、熊猫等憨态可掬的可爱的小生灵.曾记得,还在孩童时的我,一次在书店见到一本韩美林画集,里面画的全是小动物,它们深深吸引了我.我非让父亲给我买下来,回家后我反复翻看,并动手摹画起来.从此,这本画册引领我走上了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3.
学会放弃     
那年,我脱下了军装,成为了一名档案工作者.我走进了一座殿堂,一座装满尘封历史的、寂静的殿堂.朋友问,怎么到了那里.我说,我选择,我喜欢.其实我清楚,这话有一半是真实,一半是无奈,还伴有一丝惆怅.我喜欢档案工作,是因为档案里面包含着厚重的历史,它内在的人文价值让我心动.可是理智告诉我,面临人生重要的转折,要学会放弃.  相似文献   

4.
穆青同志是我的老领导、好老师.他30多年直接领导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逝世,使我十分悲痛.他做人、"做官"、做记者的楷模形象,令我特别思念.可记忆的积累和时间的延续是背离的,他教育、鞭策我的许多往事,随着岁月的流失,模糊了,有的记不起来了.但穆青的睿智和优良的人品作风,已化作火种,在我的新闻生涯中,燃烧、照亮、生辉.  相似文献   

5.
一干就是二十年,该停下来总结总结了.1991年7月,我从山东大学外文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从事中央新闻摄影报道工作.工作选择了我,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工作对我有更多的意义工作对我而言是陌生的,但又是那么新奇,让人有些兴奋.我开始背起相机,频繁出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等重要国事活动场所;那些曾经只停留在电视画面上的领导人物变得与我近在咫尺,我可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也学到很多;我还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外访,出入过白宫、克里姆林宫、唐宁街十号等,足迹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使我有幸成为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一个个历史瞬间似乎就在我的身边定格,不但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阅历.  相似文献   

6.
某日,很无意地,我闯进了一个网站.也许是那淡淡的棕黄色网页吸引了我,也许是"真诚、低调、自然、平稳……"、"大视野、宽平台、高境界、多功能"的字眼打动了我,我的"脚步"停留下来了.在这里"漫步"了一圈,进入<档案界>论坛,我就不想离开了.  相似文献   

7.
孙殿仙 《青年记者》2012,(10):36-38
我是一名年逾八旬的退休小学教师,家住栖霞市庙后镇骂阵口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大硝烟中,我读了6年小学.从5年级开始我就给报纸写稿子.但因文化水平低,写的稿子缺头少尾,连写3年都成了废品. 正在我一筹莫展,心灰意冷,想打退堂鼓之际,《大众日报》编辑同志给我寄来一本《青年记者》,我反复阅读,爱不释手.在她的谆谆教诲下,我又鼓起勇气,重新拾起了笔.从前我是个连新闻的五大要素和什么是消息、通讯、故事都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逐渐开窍入了门.时而有一些“豆庸块”、“火柴盒”见报.  相似文献   

8.
回忆自己几十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和图书、和书店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很小的时候,母亲是新华书店南京支店的员工,从那时起,我就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在当时,读书是一种奢侈,一般人没有这样的条件,由于母亲在新华书店,给了我许多方便.我常放学后流连于书店,捧读喜爱的图书.我也常陪母亲值夜班,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成千上万册图书任我阅读.我常常一读就是大半夜,母亲多次催促才肯入睡.就这样,我在少年时代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很多中外名著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9.
我要向你吐露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在此之前我的生活郁郁寡欢、杂乱无章.它像一个蒙着灰尘、布满蛛网、散发着霉味的地窖,对它里面的人和事,我的心里早已忘却了.你来的时候,我十三岁,就住在你现在住的那所房子里.现在你就在这所房子里,手里拿着这封信--我生命的最后一丝气息.  相似文献   

10.
这个女人说:“由于你不能忘怀他,所以他再也不可能长眠,他也不可能安息.”不知生,毋宁死.如果要用一个断语来描述法拉奇之奇,再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是的,我,我问、我听、我说、我观想、我写,我创造的唯我的新闻现实.这不是说法拉奇的新闻写作带有虚构的成分,只是强调她从“我”出发,从“我”站立的方寸之地观照被政治、战争、国与族群、人类这些大命题笼罩的“可怜虫”,不失为一种智慧之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