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将个体知识转变成组织知识.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基于现有的知识转移理论,提出社会资本对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影响的假设与理论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正,揭示社会资本三个维度不仅时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还分别通过知识转移机会、动机、能力(吸收能力)的正向显著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间非正式知识转移效果,为组织试图通过促进个体间非正式转移以提升组织绩效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ITKT)是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直接关系到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依据知识特性和转移具体方式两个维度,将知识转移划分为正式显性知识转移、非正式显性知识转移、正式隐性知识转移和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4种类型,比较了它们的特征。分别从个体间、个体与团队间、个体与组织间、团队间、团队与组织间5个视角,分真隐性知识和伪隐性知识两种情况,考察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过程机理,建立了过程模型,提出了组织内非正式隐性知识转移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与知识管理的主体内容。隐性知识的非编码性、垄断性和知识主体的诚信缺失性决定了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契约存在软性约束,从而引致知识转移困境的存在,而传统的激励机制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方式。互惠性偏好正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委托-代理模型具有天然的拟合性,通过互惠性假设的植入,可以对基于知识转移的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实施优化性改造。知识转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转出方非理性的互惠性偏好来获取更高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组织间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此前被忽视的组织间知识转移问题开始成为战略和组织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过程、影响因素和促进转移的方法和机制3个方面,其中又以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为重点。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并指出了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其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国内外对此都有较多的研究.本文分两个部分,对国内外知识管理学界关于知识转移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从知识定制化这一全新视角定义知识品质,从而拓展了当前知识管理研究中对于知识这一客体的普适性研究范围。首先,对知识定制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内涵界定、维度分析并发展了知识定制化量表;其次,针对知识难以完全定制化这一先天不足,分析了组织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对定制化知识与获得绩效和创造绩效关系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发现了个体能力对这一不足的调节和弥补作用;最后运用调研问卷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知识经济朝代企业不再主要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资源创造财富,而是更多地领带于知识,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组织学习发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团体中,非正式团体比正式团体具有更好的沟通作用,本讨论了组织中非正团体的特点和知识传播过程,认为“实践社团”和非正式网络等非正式团体都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而且最终增进了组织知识。非正式团体的管理对管理来说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本建议管理通过识别潜在的非正式团体、为非正式团体提供基本条件和采用非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来培育非正式团体,最后,作建议我国企业界和学术界加强对非正式团体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使非正式团体成为企业创造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田庆锋  杨清  刘辉 《科研管理》2020,41(1):119-129
本文以控制理论、资源交换理论以及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了非正式控制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探讨了知识转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能力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174家IJVs的有效问卷。通过逐步层次回归法、验证性因素分析和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等方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研究表明,非正式控制对隐性知识转移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隐性知识转移在非正式控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组织学习能力在非正式控制与隐性知识转移以及隐性知识转移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粘滞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毅 《科研管理》2005,26(2):71-75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粘滞知识。粘滞知识转移的程度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本文综述已有关于粘滞知识转移的研究。文章首先讲述粘滞知识的概念,然后评述粘滞知识研究的三个学派: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和组织间转移学派。最后,文章提出,综合这三个学派的优点,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基于粘滞知识转移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个体、群组、组织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基于现有知识管理理论,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为中心,提出知识转移的因素模型。通过多家企业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SEM)的分析方法,对该因素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订。揭示了信任、人际关系、激励、决策者态度、知识管理系统、知识吸收能力六因素及其相互间的量化关系,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改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知识共享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议题,本文从组织内正式与非正式知识共享的界定、二者各自的研究重点、二者的整合研究、情境因素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效的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文章以移动知识管理为视角,分析知识转移的原因、实质、特征,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移动工作中的知识转移基因模型,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知识管理的研究日益深入,许多学者和企业家们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为知识管理提出了系统、科学的研究框架。据此,对近十年来较为成熟的知识管理模型作一综述分析,以期提高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的特征,分析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继而构建了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该机制由4部分组成,其中,协同机制是该共享实现机制的控制中心,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信任机制是实现隐性知识共享的3个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构建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共享机制,以期提高企业内非正式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  相似文献   

15.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过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张莉  齐中英  田也壮 《情报科学》2005,23(11):1606-1609,1634
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各环节中的一部分,对实现组织中知识的共享、应用和创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概括了知识转移的层次和渠道,研究了知识转移的过程,从而强调组织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有效传递与吸收,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造。  相似文献   

16.
知识转移过程模式的理论模型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外部性和非排他性使得知识的转移与分享能够创造出几倍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对于知识是如何在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的内部及其之间实现转移,许多学者提出了很有创意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转移过程模式经典模型的研究评述,形成了对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成桂芳 《现代情报》2009,29(4):175-178
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虚拟企业是企业提高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知识传播对于虚拟企业的运作尤为重要。本文以虚拟企业知识协作网络中不同成员企业间的知识传播为研究对象,根据知识性质的不同,以知识管理系统为基本媒介,以知识传播的"互动整合过程"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虚拟企业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显性知识传播模式、伪隐性知识传播模式和真隐性知识传播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