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学史的叙述中,“十七年学”的命运可谓几经沉浮。在政治激进化的时代,它连同“革学”一起几乎成为了学史叙述的唯一聚光点和兴奋之所在。可是随着1980年代对当代学与政治关系的反思,在回到“学自身”口号的询唤下,企图摆脱当年政治运动强加给学的种种清规戒律之后的学叙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越来越不屑一顾。这种建基于西方启蒙话语的学史叙述以服膺政治、否定个性为由,认定这一时期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什么学价值。于是,“十七年学”一度被逐出了学史的讲堂,它似乎已湮没而衰蜕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漂浮的诡异的盲点。但盲点并不等于空白和虚无,它如同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总是缠绕着曾经受其激荡、为之亢奋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从科学与技术哲学现代性的话语中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到对现代性缺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实现“天人合一”到“主客相分”的转换,在本体论上,重构具有现代特质的概念形而上学,才有可能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3.
<正>一中国当代启蒙在全球启蒙话语中的特殊性1全球启蒙话语在启蒙进化史上所处的新阶段西方当代启蒙在内容上已经超越了18世纪的任务和对象,甚至也超越了康德在其《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中所拟定的启蒙目标,如言论自由之类。但启蒙精神并未死去。正如福柯在《什么是  相似文献   

4.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性成为了一个问题。但现代性原本只是一个西方的问题,而且只具备一重的意义,不具备多重的意义。这就是说,它是自启蒙以来西方历史的规定性,而不是全球历史的规定性。但现代性目前也许变成了全球的问题,至少也变成了中国的问题。如中国19世纪以来关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等等的话题的出现,讨论和实践。问题不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史整体观的确立及现代思想文化学术资源研究的深入,胡风文艺思想烛照出丰富的现代性内质.本文旨在通过对文学史的背景梳理,还原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化语境中生成的特定的问题情境和精神诉求,描述出胡风对五四启蒙主义战斗传统的坚执与捍卫、深切的认同与现代自觉.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强大的现代性语境影响下,王国维在综合康德、叔本华、尼采诸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以“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宗白华在综合尼采、柏格森等生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生生而有条理”的生命本体观,他们以此对传统“意境”理论进行阐释,使其“意境”之审美内涵具有了现代性审美的特征,促成传统“意境”理论完成了中与西的融合、古典与现代的贯通。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借助于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启蒙话语方式,延续着“毁灭一创造”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文化抗战”思想体系,将战争中救亡图存与改造国民性的两大任务有机联系起来,将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对内反封建的两重任务与文化创造联系起来。在特殊形势下对民族现代文化进行了艰难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31日,《启蒙的艺术》展览与“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及沙龙落下帷幕。一年问,展览总共吸引观众50余万人(次),通过5场论坛、9次沙龙与之相配合,让中国观众得以深入了解启蒙之于德国、之于欧洲的影响。人们在走进18世纪后再回到当代,尽管“启蒙”在今天看来并尽不如历史上的那般高大全。  相似文献   

9.
"五四"新文学中的反继承叙事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出走者的形象。他们是文化弑父者,力图用自己的出走和反叛来完成对社会的启蒙。"出走一代"出走之后,普遍陷入迷惘之中,并没有完成启蒙的任务。启蒙话语的核心是个人的独立,理性的成长,而"出走一代"无法从人性的深处完成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革命,构建独立完整的自我,完成自我启蒙。  相似文献   

10.
尼采对20世纪的西方世界作了预言:“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这在当时被看作痴人诳语,因为18、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科学体系逐步确立,技术成果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充满了征服的渴望和信心。尼采的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在后来似乎都应验了,  相似文献   

11.
野鹤 《东方文化》2002,(5):120-122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资中筠 《东方文化》2001,(2):96-100
闲来胡思乱想常引发一些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联想。由方孝孺想到布鲁诺即其一。他们两个相隔千万里,时差200年,在脑子里把他们联起来的纽带一是他们各自所受的惨绝人寰的极刑(方孝孺被“磔于市”,也就是当众凌迟处死,布鲁诺则在火刑柱上  相似文献   

14.
蛇与间谍     
中国文化中,蛇是“小龙”。21世纪以“蛇年”开篇,它与20世纪末年的“龙年”应属“一脉相承”。而在人们的心目中,蛇与间谍似乎有些关联。蛇的种类极多,有着庞大的“家族”。而间谍遍布世界,也有“门类”之分。然而,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属性——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猎物。例如,在科教电影中,我们可以见到:蛇在树梢耐心等候飞鸟的降临,当目标就在眼前时,蛇以其缓慢的速度悄悄接近目标,最后的出击很少失误。这与间谍在窃密过程中的巧妙设计和靠迂回或逼近来贴近目标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中,蛇总与秘密相伴,而…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与新世纪中国文化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金融危机背后暴露出的是文化危机和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之下,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破除对西方的仰视心理,对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以及诸多的“现代性弊端”加以质疑,不再拼凑他国的思想文化百衲衣,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建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活价值观,通过“创新经典”进行自身文化建设的“再中国化”,从而成就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阁度,并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文科技”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文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张岂之[说明]1994年11月,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团委出了一个题目"21世纪知识精英的素质和知识结构体系问题",要我给他们作一次讲演。这里发表的就是我这次讲演的提纲。20世纪即将过去,将要来临的21世纪将是一个以和平为...  相似文献   

17.
甘丽娟 《世界文化》2005,(10):10-13
波澜壮阔的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画卷,是由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几十位思想家和围绕着他们的众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构成的,这些思想斗士,以他们出色的才华和不息的战斗精神,汇成近代欧洲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革命洪流.在这些学识渊博、智勇兼备的启蒙巨人之中,伏尔泰是一位被公认的领袖和师长.  相似文献   

18.
世纪末情绪是一战后弥漫于欧美,表现为虚无、悲观、颓废、寂寞等情绪的一种时代通病。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后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艺流派,如表现派、达达派、“愤怒的青年”、“迷惘的一代”等等,都是小说家在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嬗变,本身精神危机加剧的情状下产生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弥漫着孤独、忧郁和寂寞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正>弗洛伊德学说对西方现代文学影响巨大,他的学说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力比多”“释梦”等理论,不仅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也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创作。张爱玲和劳伦斯同为20世纪初期的中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对男女两性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探讨,生动描写了两性间的关系和心理。“俄狄浦斯情结”和两位作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电子科技和大众文化的发展,物质化和世俗化的新型消费文化兴起,我们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走向了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本文以明代许仲琳编《封神演义》中塑造的哪吒故事为原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有代表性的哪吒动画与原型的对比和分析,考察不同审美诉求下哪吒改编与传播的关系,进而窥探泛审美语境下,中国动画对中国神话素材现代性开采的显性形态和隐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