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将受众导向需求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加入其中,并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结合声浪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议程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
议程设置理论作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据不完全统计,自从议程设置理论诞生以来已经衍生出400多项相关研究,而其内涵与外延也得到了极大的修正和发展。本文在梳理这一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山东"问题疫苗"事件的传播,证明媒体和受众能够通过信息的传播将公众及社会引向特定的关注方向。进而反思当下各种媒体在报道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关键理论之一。当下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延续传统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思路,研究遇到困境。根据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形成的新模式,我们提出新的研究假设和新的议题显要性转移图,并做一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社群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对于人们想什么或者怎么想具有重要作用,个体和社群议程是大众媒介议程的重要补充源,不局限于以媒体议程设置为中心的单一研究方向,把使用新媒介的个体和社群对媒体议程的作用纳入研究的重点范畴,重视新媒介的平台作用,最后提出了新的议程设置的效果地图,归纳出了研究的新重点。  相似文献   

4.
Web2.0登上历史舞台使得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也开始把握机会自己设置议程,并对大众传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近年来在网络上涌现出了如“周老虎”、“艳照门”、“范跑跑”等议程设置方面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所以及时进行网络议程设置研究,使这一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周久耕事件”看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大众媒体产生以来,大众传播的效果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传播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一些传播学者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美国学者塞弗林和坦卡德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这样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传统媒体里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被广泛的研究和证实了,但是网络中特别是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周久耕事件”个案来探究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6.
孙艳 《新闻世界》2013,(5):155-156
媒体根据自身的定位,为受众进行信息的筛选,在某种程度上有舆论引导的意味。事实上,一个真正的社会舆论热点的形成,应该是受众自己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过程。公民新闻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参与度的提高,使议程设置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同时,议题的内容和传播的流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在融媒时代的变化、公民新闻的特点以及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三个部分,来认识议程设置理论逐渐从"权威议程设置"到"大众议程设置"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自大众媒体产生以来,大众传播的效果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传播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但随着传播学的发展,一些传播学者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通过"周久耕事件"个案探究网络社区的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事件马加爵案可以看到:因为网络媒介在现实的传播生态中的特殊地位,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失去作用。相反,在媒介间议程的作用下,网络传播的特性更能强化和体现议程设置的强大效果。这一点证实了网络受众的被动地位,也证实了网络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传受关系对比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议程设置"的现象自古有之,只是在大众传播时代"议程设置"的现象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从"议程设置"的权力归属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对口语传播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小众化传播时代以及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事件设置议程(口语传播时代)——大众媒体设置议程(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设置议程(小众传播时代)——事件设置议程(私人媒介传播时代)的"议程设置"权归属的演变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提出之后,不少学者纷纷着手对“议程设置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功能”进行研究。所谓“议程设置”,即媒介通过对某些议题报道量、报道顺序的不同,影响了受众对它们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受众设定了议程。20世纪末,网络媒体兴起,在网络媒体的大背景下,议程设置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短视频新闻提供了技术支持,公众逐渐汇集到移动端,碎片化视听需求逐渐增多。诸多新闻媒体也逐渐重视短视频新闻发展,开启矩阵传播新模式,但同时也将新闻事件带到了讨论的平台,赋予公众参与新闻事件的权利。基于短视频平台不可缺少的一环即智能算法,具体分析短视频新闻议程设置的重点、形态及智能算法对其议程设置的影响,亦对应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探究出短视频新闻传播中的受众和媒介间的权利与认知关系,以期为短视频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民众重要的舆论空间,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引起民众关注的议题进行有效引导、正向传播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以议程设置理论来解读近年来一直成为突发公共事件重要议题的动迁事件与环境污染事件在2012年的舆情发展态势,试图在厘清新媒体情境下议程设置过程的基础上为议题的有效引导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申丹丹 《新闻世界》2013,(5):127-129
议程设置理论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重要理论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建立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否还适合新的网络媒体时代?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当前的网络传播环境发现,网络媒体的确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产生了冲击,"议程设置"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微议程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对网络上舆论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伦理失范、议题的过度延伸等现象凸显。本文通过对"成都被打女司机"事件的分析,还原了新媒体平台上微议程建构的过程,认为媒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合理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并培养正能量的"意见领袖"、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希望对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危机事件中的传播策略——乌鲁木齐"7·5"事件报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传统传播模式的不足 议程设置理论创始人麦库姆斯和肖恩认为,"媒体工作者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获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来判断该议题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1]媒介议程往往受制于官方的政策议程,特别在中国的特殊体制下,媒体对于不同危机事件往往有着固定的媒介议程.其优点是:能够形成稳固的受众群体,在危机事件中确保全国媒体发出同一种声音,有利于强化危机管理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吉宁 《今传媒》2013,(6):21-22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学的重要理论,但议程设置理论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提出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极大地冲击了旧有的传播模式。议程设置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其理论和模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新变化,本文就其在新环境下的变化进行研究剖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媒介可以在新闻报道策划过程中,通过使用议程设置这一理论来有效地传播新闻,使之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本文以高晓松醉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新闻报道与策划中议程设置的具体体现,以及对于该事件报道与策划后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议程设置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随着网络的发展,议程设置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议程设置凸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效力,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贾君鹏事件"这一网络事件谈起,探讨网络议程设置的效力和其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芹 《当代传播》2002,(5):11-13
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适度效果论的代表,议程设置理论自上世纪70年代提出至今,在传播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使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为传播实践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传媒的舆论导向提供了启发和指导,在人们乐观地看到它强大功用的同时,它的限制因素也逐步显现出来,本从传和受众两方面入手,探讨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以期对议程设置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提出了著名的议程设置理论,"新闻中强调的这些议题随着时间的演化会成为公众认为重要的议题",换句话说,媒介议程设定了公众议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已有的传播理论受到新传播环境的挑战。而在新的情境下,议程设置理论有了新的应用模式。本文通过对网络议程设置的量化研究来探究媒介引导力的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