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贽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李贽对人才的标准、识人、用人等几个方面都有论述,他将"总足办事"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他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思想有其合理性,对今天识人、用人仍不失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2):23-29
庄子继承了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识人的基本原则,并将之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九征"察人之法。试图通过猝问、远使、近使、烦使、急期、危境、委财、醉酒、杂处等方式或情境,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心理意志品质、道德操守、价值倾向以及处世办事能力。简言之,即是考察被考察对象的"内圣"与"外王"状况。庄子这种通过设置不同情境、期望从多角度去考察被考察对象的知人智慧,至今看来,其对于化解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部门或有关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失察等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什么最贵?是人才。"这一广为流传的电影台词通俗地揭示了知识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时代,事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如何识才用人?历来被仁人志士视为治国安邦之方略。古人讲:"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举贤荐才,为政之要"。从古以来,人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人才更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巨大动力。在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中,"人才开发"始终被视为管理之首,对人才的识别与使用也是考量领导力的重要标准,一个出色的领导必须具有慧眼识英才的本领,通过对人才的合理利用,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的快速发展。那么,在新世纪的学校管理中,作为领导者的校长们,他们的选才标准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做到任人惟贤,德才兼备的?如何给人才以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这是学校管理的重大课题,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学校教育事业成功的保证。在本期中,我们特地邀请了一些校长谈谈他们在识才用人方面的看法与心得——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出了“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的识字目标,阶段目标中对第一学段1—2年级提出“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二年级识字量占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半,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采取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低年级教学如何提高识字效率,为读写打好基础,现在就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语文上册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浅看法。一、把握编写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以下简称“标准本”)的一年级上册识…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一项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它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认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增删修改就无法进行。学习作文,应该注重分析能力的训练。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文以识为主。”识,就是对社会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这种能力在作文中居主导地位,刘熙载认为:“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因此,炼识是作文的根本之法,也是作文的深造之法。古代作文训练注重炼识,现代作文训练岂能不炼识?我们拟将进行的分析能力训练,就是要在“识”字上做文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分析能力,具体要求有…  相似文献   

6.
人才是兴国之源,事业成功之本。国家兴亡,关键在人才。拥有人才,取得胜利就有了基础。识人要有眼力,用人要步正道。管理者选用人才,必须讲究用人艺术,坚持先知人后善任,先识人后起用。把握好识人之道,识别真正的人才,把握好用人之道,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人才识别及使用晏焕平,李静平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人才是事业之本。人才对于社会的进步、事业的成败有着重大意义,能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是否能兴旺发达。因此,各级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必须掌握正确的用人标准,学会知人善任的科学方法。然而,正确地识...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兴国之源,事业成功之本。国家兴亡,关键在人才。拥有人地,得胜利就有了基础,识人要有眼力,用人要涉正道,管理选用人才,必须讲究用人艺术,坚持先知人后善任,先识人后起用,把握好识人之道,识别真正的人才,把握好用人之道,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树立科学的识人用人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克明 《中国培训》2004,(11):11-12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所谓人才观,就是关于人才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人才观之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犹如世界观、人生观之于人生的重要性一样。有无科学的人才观,往往决定着人才工作的方向和效果。首先是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识人观念识人既要看才能,更要看品德,力求德才兼备,不可重才轻德。“德”,顾名思义,是道德、品德的意思。但长期以来,我们评价选拔干部时更多地把“德”单纯理解为政治标准。这种片面性给一些道德败坏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以政治上的伪装换取组织上的信任,从而进入各级领导层…  相似文献   

10.
用人之道是学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教育实践证实,凡事业有成之学校,无不较妥善地解决了用人问题。学校是汇聚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观念、精神风貌、整体形象无不靠人去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目标,社会贡献无不靠人去实现;学校教改的深化和发展,无不靠人去实践。所以,用人之道是每个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一、关于识人识人是用人的前提。要正确识别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标准。《教师法》对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其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水平和教育技能有明确规定;党章对党员和党员干…  相似文献   

11.
《九征》是《人物志》全书的总纲,主要提出并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的性情是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探索的。第二,性情总是表现在容貌和言谈上。第三,提出全面知人的“九征”学说。第四,把人划分成五类:兼德之人即“圣人”,兼材之人,偏材之人,依似之人即似是而非的伪人才,间杂之人即善恶参浑心无定是变化无常的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以福建厦门为例,来探讨经济的发展是如何来推动教育改革的。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由此厦门的经济开始快速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知识人才的需求量也就与日俱增,因此也就促进了厦门教育事业的发展,厦门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就间接的决定了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13.
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其事业成就的高低。从十年浩劫“知识无用”到今天高度重视人才的素质培养,这是社会的一进步。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人的重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就是要为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而努力。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唱歌、识谱、音乐知识、欣赏、唱几个大的方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最使学生畏惧的莫过识谱了,为此我在识谱教学中摸索出了几点方法。一、以易解难,化繁为简创意课堂识谱教学小窍门!广东@刘利萍  相似文献   

14.
春雨     
所谓识,就是见识。指的是能以战略家的眼光,看准时代前进的方向,抓住本学科的重要或关键的问题。它是一个人的洞察力、判断力、鉴别力、审美力的综合体现。博大、深远的见识,往往超出常人的见解,是促使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古今学者对此论述甚多,较精辟的是清代文学家袁枚,他认为,人才成功,必须具备识、才、学,以识为先。他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数学家王梓坤在论述这个问题时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很显然,他们都强调了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想成为职场常青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样的人称得上人才?怎样才能成为职场常青树?国内和国外对于人才的标准是否一致?本刊邀请了两位专家为大学生详细解读如何成为国际化人才,如何具备职业竞争力,成为职场常青树。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人们均认同“德、识、学”为衡量人才内在综合素质的标准。但是,因时代不同、人物背景不同,人们对“德、识、学”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又有所不同。近代洋务思想家郭嵩焘的人才综合素质标准的内涵和外延就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他本人思想、经历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从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开始,直到现今的九年义务教育的音乐课,基本上都是以唱歌教学为中心,辅以识谱、乐理、欣赏等方面来进行的。笔者认为这是无可置疑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再谈“唱歌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这样一个问题呢?笔者感到:现实中确有许多的人对如何进行音乐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的、模糊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者刘基人才学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要有智慧与头脑,而用人则是用智之核心,智慧源于人才,人才是治国的关键,要善于识才、辨才、养才、用才。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观点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刘基这里,选人、识人、育人、用人,乃是一个有机的人才学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9.
张娟 《新疆教育》2013,(9):103-103
当今社会对人才评价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求知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模式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本文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清名臣之一,丁宝桢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突出的特点。其人才思想涉及人才的阶级属性、衡量人才的标准、成才的目标模式和价值取向以及识人、用人、荐人之道和育人之途等。其特点主要不是长于理论阐述,而是从其身体力行、为官从政的具体实践中,显现出他对人才问题的认识、见解和取向,其中不乏难能可贵和真知灼见之处,于今世仍有资鉴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