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追溯了文学本文研究的历史沿革,以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屠格涅夫的作品《木木》,探寻文学本文生命力的来源。文学本文的多义性和读者审美方式的多面性促进了多元价值体系的产生,其基本价值和浮动价值使得作品产生多样的审美效果,促进了读者新旧视界的融合,并帮助读者构建新的期待视界。文学本文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审美效应,在社会、政治、经济、甚至人类自身的内视与发展中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帮助其获得了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而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在对茨威格作品的阐释过程中,读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重新挖掘茨威格作品的审美价值,建立了一个新的审美视界,他们再现了茨威格作品的思想性价值,使其在虚构与真实之间的互动中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3.
文学鉴赏是鉴赏主体以个体方式进行的审美接受活动。所以,在文学鉴赏中,鉴赏主体的主观性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唯有当文学文本成为读者阅读的对象,读者从文本中受到感染,唤起共鸣,达到精神的愉悦,由此产生的社会的、审美的和功利的价值才赋予文本作品的意义。因此,文学作品若离开读者的鉴赏,就不再是作品,而“只剩下白纸上的黑字”阿。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鉴赏主体都能自觉、积极、健康地进行文学鉴赏的。有了一定审美价值的文本,还要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读者,才能实现文学鉴赏主客体的交流。要实现文学鉴赏主客…  相似文献   

4.
在接受理论美学家看来,文学艺术作品是一种意义多元的召唤性结构。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它是否符合人们的审美期待,伦理价值取向是非常关键的。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伦理向度与读者的审美伦理向度是否一致、是否融合,决定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品性和价值实现。我们分析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与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逆向、阻碍与交锋,并非否定其融合、相通的态势。无论时代怎样演变、社会如何变迁,"真"、"善"、"美"的东西都会有大致相同的内涵。真正的文学审美接受应该是具有审美艺术价值的、具有高尚伦理道德向度的精神活动,文学的伦理价值取向应该导致读者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关学关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新闻学则是以实用为目的,往往借助文学的叙事手法诱导受众阅读,接受美学与新闻学在很多地方相契合。20世纪西方接受美学视界下的期待视界,视界融合,隐含的读者等观念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媒介改革与新闻创作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价值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以什么为中心?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从理论到实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文艺理论书籍、教材,都认为文学只有认识、教育与娱乐(或审美)三种价值,而且基本上是三元并列的。我认为,这种看法既未注意文学价值的特殊性(突出文学的审美价值的中心地位),又把文学的多方面价值简单化了。我认为,文学的价值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审美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关系,是作品对读者的有用性与意义,即一种主客体间的审美效应关系。文学价值就是这样一个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7.
张恨水是既传统又现代的小说家,在旧传统向新时代转型时期,其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过渡性特色,既承续通俗文学传统,又运用西方小说技法,使章回小说延续,并创造新的文学生命。作者随着现实读者阅读情况的变化,整合自己的先存经验,在审美经验视界变化的过程中,取舍调整创作所需要的文学题材、形式与内容,既满足了隐含读者的阅读期待,又实践着文学改良的书写意愿。  相似文献   

8.
历来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都只重视作家和作品本身,对于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自身构造等,无不进行过细的分析,而对文学活动的另一角色——读者,却给予了不应有的忽视。这里有一个基本而又明显的事实没有得到重视:那就是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的,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接受美学的兴起,可以说是对这一疏忽的一个弥补,它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观性;注重研究读者的审美经验及其它基本条件;还十分关注文学史的研究,提出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  相似文献   

9.
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包括文学本体论、文学认识论和文学价尊论,其中文学认识论是重心。文学本体论讲作品本身的四层次结构形式;文学认识论讲读者对这种结构形式的具体化,亦即对作品的重构;文学价值论讲作品本身存在的艺术价值以及读者对作品本身重构后所形成的审美价值。文学本体论运用了现象学哲学的还原方法,文学认识论则基于现象学哲学的意向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10.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审美接受是作家所创作品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部文学作品既已问世,它的生命与价值的实现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文学作品自身,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审美接受.文本的开放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开放体系,具体表现在文本结构中充满了若干的“空白”和“未定点”,引导读者对作品进行探索,对其意义内涵进行填充.读者依据自己业已形成的审美心理定势和期待视野,对不定性文学作品进行填充完形,产生了极富创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3.
文学应该是审美的。作家的美学追求是其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审美功能应该属于文学诸功能中的首位,是文学作品诸功能的核心,是衡量文学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作为"美文"之称的散文更是如此。贾平凹作为当代中国富有影响的小说家和散文作家,在其丰富的文学创作中,尤其在散文的创作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散文在不同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上灵活,视点转换自然舒畅,透视效果极佳。读贾平凹的作品,常常有一种如同观看《清明上河图》,是一个画卷。尤其是他作品中叙述场境意象,更表现出这种特点。他的散文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的审美,形成了具有独特内质的审美风格。本文试图结合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实践,从散文创作的美学特征这一视点出发,对其意象之美表现出的特征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深受成人和孩子的共同喜爱,成为老少咸宜的文学。其审美价值功能的体现也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本文就婴幼儿文学拥有成人读者、成人从婴幼儿文学作品中获得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享受等方面对儿童文学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审美意识作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现实生活的物化形态,是满足读者审美需求,提高读者审美能力的一种精神产品。作为文学本体的诸因素,在作品中各具其审美素质和美感效应。本文即以此为基点,谈谈小说中艺术细节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学以审美为根基,并且最终以审美为归宿;审美既是文学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又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桥梁中介,而且审美本身就是文学最需要实现的价值。因此文学最需要有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也最能培养和塑造具备审美素养的读者:文学与读者的共鸣便是审美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联邦德国“康斯坦学派”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它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关注读者及阅读接受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研究中关注作家、作品的局限,超越前人引入了读者的要素,其核心是把文学观念由作者——作品转到了读者——作品,突出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作品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如果在作者——作品——读者链条中,让读者成为空白,那么作品的审美意义也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欣赏     
文学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独特的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文学作品实现其审美价值的重要环节.正确认识文学欣赏的性质、特点及其规律,不仅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而且也能促使作家创作出更符合读者欣赏要求的作品.这对于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培养读者健康、高尚的审美情  相似文献   

19.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绝非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完整体系。相反它是与读者和读者的阅读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文学本文是一个多质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只有通过阅读,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本文的空白处填补出来,才能达到文学作品的实现。读者的人生体验也融于作品之中,因此,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形象的艺术生命力及其潜在内涵的无限丰富性,只是在无数读者的渐次阅读中才被显现和开创的。本文便是从文章作者个人阅读中,对已被评论界谈得很多的,且有深刻认识的莎士比亚笔下的福斯塔夫与鲁迅笔下的阿 Q,作为流浪汉的生存价值、生存方式进行新的文学观照。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与文学文本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情感的存在方式问题 ,始终是审美阅读理论难以把握的难点。从现象学角度对这两方面作出存在论的描述 ,以期为审美过程的体验和诗性把握提供理论上的说明。审美阅读绝不仅是理解、提取作品意义的一个环节 ,而是文学本身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