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学者黄富民、胡适、张慧剑等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儒林外史》,有的置重于文献考证,有的关注思想文化和小说本体建设,有的以传统批点方式研究《儒林外史》,为《儒林外史》研究做出巨大贡献,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的伟大是深刻的伟大,其深刻处之一便是作品所展现出的悲剧性。文章以此悲剧性为核心视角,从接受者角度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历史进行梳理,初步描绘出作品悲剧性研究的脉络。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清人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评点研究;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陈美林、李汉秋为代表的学者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9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儒林外史》悲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前的关于《儒林外史》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儒家思想,而很少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佛教思想做过多的关注。本文从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和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两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隐含的佛教思想进行挖掘,以其对《儒林外史》佛教思想的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研究史》一书,由著名学者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专家陈美林教授担任主编,李忠明教授与吴波教授合作撰写,海峡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相似文献   

5.
清朝的程晋芳,最早向世人传出《儒林外史》成书信息。程氏也是早期研究、宣传该书的唯一学者,为后人提供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成书过程、版本、卷数以及与“唐人小说”等原始信息,并最早预言《儒林外史》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儒林外史》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儒》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评传》是当今中国《儒林外史》研究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陈美林先生所著。陈美林先生于1932年生在南京,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先后任教于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陈先生现在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8.
矛盾在他三十年代写的《谈我的研究》里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他认为《红楼梦》“对于现在我们的用处比《儒林外史》小得多了。”以《围城》而名噪现代小说史的钱钟书《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儒林外史》象一杯沁人心肺的茶,让一代一代人品尝不尽,思考不尽,挖掘不尽,让学者文人产生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摹世相的社会小说以形形色色的社会相来构成它的艺术世界。滕云在他的论文《世相、人情与人物》中写道:“《儒…  相似文献   

9.
历来学者很少注意到《儒林外史》中的对联,小说中狭义范畴的对联共有五幅。在逐一分析《儒林外史》对联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些对联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儒林外史》和《围城》分别构成了古代和现代长篇讽刺小说的高峰。钱钟书作为吞吐百家的学者,在创作《围城》前,对《儒林外史》当然是熟烂于心的,但他写《围城》时,并没有把《儒林外史》作为自己的艺术参照,二者基本上是属于平行关系,其相同仅仅在于都写文人,都用讽刺笔法而已。而其不同则是多方面的:从描写范围到思想内蕴,从主旨到侧重点,从笔法到风格,再到讽刺效果。《儒林外史》和《围城》都存在不足,这是以往肯定与赞扬性的研究所遮蔽了的问题,应该把它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是独树一帜的,一向为国内外学者所注重,但在认识和评价上却一直存在着分歧。金和在同治八年(1869)所作《儒林外史跋》中说:“是书体例精严,……观其全书过渡皆鳞次而下,无阁东话西之病,以便读者记忆。”而《缺名笔记》却说:“《儒林外史》之布局,不免松懈,盖作者初  相似文献   

12.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它代表了我国古代讽刺艺术的最高水平。原著中多种讽刺手法的熟练运用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称道。《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主要分为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对照手法、悲喜交融法、适度夸张法以及细节描写法等五种。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卧评和天评中的讽刺艺术论是对《儒林外史》典范性讽刺艺术的开创性研究。他们从运用讽刺手法的原因、目的、原则以及讽刺技法的使用等方面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金和在《儒林外史跋》中揭示了《儒林外史》中大部分主要人物角色的本事,但季苇萧的人物本事未涉及。清代徐允临提出李葂应为季苇萧人物本事,后学者有不同的意见。通过吴敬梓把李葂写入《儒林外史》的可能性,李葂和季苇萧之间的姓名、籍贯、寓居、游历、婚姻、喜好、名望和才情的契合关系,论证李葂确为季苇萧原型。研究补充了史料记载的缺失,为皖江人物研究提供了新资料,也丰富了季苇萧人物形象和《儒林外史》人物塑造手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改写的。“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者是严格按这一标准来刻画王冕这一儒林外史的第一人的.把王冕作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文教资料》1994年第5期曾刊出陈美林先生有关《儒林外史》研究论著目录和韩国学者赵宽熙对其专著《吴敬梓评传》的评价文章.这里所发表的是陈先生本年度出访韩国时,韩国中国小说研究会报对他所作的采访.该会经常采访各国研究中国小说的著名学者,先后发表过对美国韩南教授、法国陈庆浩教授、俄罗斯李福清教授、中国华东师范大学郭预适教授等人的访谈录.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杰出的清代小说,研究者历来对之颇为关注,相关著作和论文亦是不少,总的看来,80年代是《儒林外史》研究的相对繁荣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以往,且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整理80年代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儒林外史》的研究状况,借鉴前人成果,发现新问题,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儒林外史》英译本的研究亦日益成为学界的兴趣。本文就《儒林外史》中"茶文化"的英译进行探讨,再现杨氏夫妇在译介时所具备的高度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0.
长期来,学术界对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发表的大量文章来看,大都是对《儒林外史》如何运用对比、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讽刺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