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唯物史观出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通过“市民社会”来理解。现代法权关系根源于市民社会,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是市场经济转变法权观念,构建现代法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契约性法权关系的确立实现了现代法权关系的转换,顺应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法学的角度来解读市民社会,更多是从民法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出发。市民社会与民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这不仅表现在二者历史进程的相互交融性以及二者的价值相通性,更表现在二者的互动发展。认清市民社会和民法的关系对于我们培育、发展和完善市民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始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1844年以前,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主要指"资产阶级社会";1844年以后,随着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来推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其市民社会的培育既要不断改革作为公共权威的国家权力及其运作的制度体系,又要加强私人领域、公共领域以民主法治建设,创造市民社会走向独立和成熟的各种经济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5.
6.
现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多是以市民社会问题为突破口,而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争论并未随着相关论文的增多而减少,相对于过多的对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的论述,本文集中精力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个人在这种二元结构变迁中的利益得失与处境,进而得到厘清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两种取向。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在西方是一个传统的概念,市民社会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制度模式。欧洲王室与教会权力的分散化、多元化,在西欧市民社会得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没有这个特殊的外部环境,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是市民社会秩序的根本性的结构问题.法律与伦理都是社会规范,它们明确分担着自己的调整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对于社会的发展不可或缺.但是,作为社会发展的张力两端,法律与伦理又相互矛盾且无法均衡.在社会发展具体阶段,往往会出现需要对社会发展张力一端进行限制而对另一端进行激励的情况.然而当某一端的价值增至极限,就又会衍生出负价值,而且其价值越大,负价值也越大,对此最终的价值判断标准只能是看其是否从总体上有损人类的美好生活.法律与伦理在相互拉拽的过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与协调且带着某种负作用向前发展,是两者关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是20世纪初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主要代表,他在总结东西方革命不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市民社会理论是文化领导权中的核心概念,是探求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一把钥匙。在继承黑格尔、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思想的基础上,葛兰西把市民社会划分到上层建筑领域之中,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今天深入探究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挖掘葛兰西市民社会中的真正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本体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与其市民社会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社会本体论思想的自然基础层次、经济基础层次和文化基础层次,内在地决定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种构建逻辑及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老舍与王安忆是不同时代两个极具艺术个性的作家,二人站在民间立场上,力求对市民生活作世俗化的表现。本文度图从人物形象塑造、作品理性思索以及文本叙述上对二人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范畴存在着一个历史的逻辑演进过程。1844年之后,曾经在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使用的市民社会范畴,日益被归约为物质生产关系。从逻辑的角度看,马克思的这一变化是对市民社会理解的深化。资产阶级社会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外延上的描述性理解,属于外延定义;物质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是基于内涵上的分析性理解,属于内涵定义。从外延描述到内涵分析,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的逻辑演进理路,充分体现了逻辑学与认识论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政治的民主化,离不开相应的社会条件的支持。一个由众多独立、自主的社团所组成的多元社会,是民主制度建立、巩固的关键性因素。市民社会不仅可以对国家权力形成有效的社会制衡,也可以从其他各个方面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市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它与国家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个社会走向先进的民主政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16.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建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块重要基石。实际上,"市民社会"一词历史悠久,涵义丰富。无论是洛克的"市民社会先于或外于国家"理论,还是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理论,都说明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与黑格尔试图从国家这一实体去超越和解构市民社会不同,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为对待市民社会问题不能寄希望于国家,而只能是在市民社会中解决。  相似文献   

17.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和黑格尔以及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含义完全不同,应该翻译为"公民社会".它介于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他所提出的国家是一种广义的国家即政治社会和公民社会的结合体.这种广义的国家概念把文化公共领域作为国家行政控制的一个领域.按照这种国家观,文化领域仅仅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而与理性共识无关.他对于国家和公民社会的这种理解适用于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而不适用于民主地管理国家.  相似文献   

18.
学者们对“Civil Society”的翻译不尽相同,主要有“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民间社会”和“文明社会”等。“二分”论者主张将洛克和黑格尔的两种不同的架构理论进行调和,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良性互动;“三分”论者主张“国家-市场(企业)-市民社会”的“金三角律动”。如何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陛互动,学者们提出了三种模式。学术界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哲学)等三重维度进行过论证。但是,从《哲学的贫困》开始,马克思以更为科学的用语,逐渐替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种“市民社会”概念在哲学中的被替代,凸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意义。市民社会是在近代从政治杜会中分离出来,是从事物质活动的商品的经济社会。我国从未出现从政治社会中分离出来的市民社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培育、发展和形成我国的市民社会为社会组织载体。当然,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冲突,规定着在培育我国的市民社会中,要注意克服其缺陷,用社会主义政治社会的人民性调节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使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不同于黑格尔与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其转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主动调整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所以无产阶级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革命。且市民社会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基础性理论与葛兰西的其他政治思想紧密联系,所以还需要从领导权、知识分子与战斗策略来多维解读市民社会理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