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天助 《新疆教育》2012,(21):40-40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合作学习意识。  相似文献   

2.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课堂方式之一。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相互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提出研讨问题,明确相关要求;适时分组研讨,给足研讨时间;交流合作时间,提高合作质量;追求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合作学习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将知识学到手了,无所谓高兴,谈不到兴奋,有时甚至觉得枯燥。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自己的亲历亲为中掌握知识,应该说这是教学的一大飞跃,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让学生经历数次失败后才成功,这样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主要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4.
看过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的观摩课,见到了很多有关合作学习的应用,我也感受到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总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在对合作学习的探索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有许多“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全员参与,其实貌似神离,流于形式。怎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呢?笔者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同仁。一、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学习内容不适宜合作学习。其内容要么结论本身不需讨论交流,属于“接受型”知识;要么结论简明,一目了然,学生易达成共识,不具备合作学习应具有的开放性、挑战性。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教…  相似文献   

6.
曹萍 《甘肃教育》2004,(7):64-6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已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尽如人意的是,有许多“合作学习”看似热闹,全员参与,其实貌似神离,流于形式。怎样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呢?笔者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7.
杨晓涵 《学苑教育》2012,(11):94-95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特征在于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用团队精神面对困难,用构建的群体力量战胜困难。合作学习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合作意识,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要搞好合作学习,我认为应从以...  相似文献   

8.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展的快乐。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加以培养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学习中分工合作,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看过很多语文、数学、英语的观摩课,见到了很多有关合作学习的应用,我也感受到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学的帮助,总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学习才是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在对合作学习的探索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上实施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达到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更好地发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的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审美创造的潜能,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既能挖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一、优化组合,增强学生的合作信心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妥,由1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由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各组间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以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组建后,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取长…  相似文献   

13.
吴松 《黑河教育》2012,(12):29-29
合作学习是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他们在和睦的气氛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吹进了一股春风,作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三大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尤其是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它打破了过去一味强调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有力地挑战了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改“一言堂“的做法,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上进,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常见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共同分享,为学生提供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和思考空间.可是在多次的教学活动观摩课中发现,一些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总是形式大于效果,热闹的讨论场面与个别学生代表性的汇报结论,总是给人一种走形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金国东 《成才之路》2014,(26):72-72
正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已实行很多年了,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经验泛泛而谈,缺乏细化、深化研究,浅尝辄止。笔者结合课堂实践与大家交流一些想法。一、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科学合理分组,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互补搭配,选好组长或副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合作中缺乏主动性,原因就是不会合作,不知道如何合作。为此,教师在课前要教会学生一些  相似文献   

17.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  相似文献   

18.
李文 《甘肃教育》2014,(10):58-58
正小组合作学习是课改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我校实施问题教学法两年多来,教师对学习小组的认识在不断深入,逐步由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但我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学习小组的灵魂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源在于教师对学习小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所以,亟待提高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优点。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  相似文献   

19.
英语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标的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一直以来,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在英语这门语言方面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和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课堂中,很多教师都在尝试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去经历“合作、交流、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合作学习的形式松散;有的合作学习一蹴而就,学生一说即会;有的合作学习目的性不强,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实质.由此,笔者认识到新的思想和理念.合作学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讨论、活动、说话,而应该是一种体现出生成性、产生新思想、促进个体发展的学习过程.换言之,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有效的,是能够提高其数学认识思维水平的过程.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怎样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