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就业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对每个就业者而言,不仅对专业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也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被社会认可、接纳,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职业教育中,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的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实践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倡导学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的交流对启迪人的智慧与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来说,问题的提出就是表达自身认知、思想的一种直接途径与体现,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方法。我们都说孩子是提问的专家,然而却又感叹他们提出的问题常常没有价值,不切主题。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提问呢?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学生提问的价值与质态应该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我们应当从各个活动环节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学生创新精神的活动学科。下面,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6.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万红 《湖北教育》2000,(2):92-92
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实践意识、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又要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在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呢?  相似文献   

9.
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创新是思想政治课永恒不变的主题,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点燃学生创新的火把。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最佳学习氛围、最佳心理状态、最佳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渗透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艺术实践的主体,我们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艺术实践这一全新的课题。本文结合中职幼师教育中的艺术实践,着力从六个方面对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新课标的中心理念,也是在教学当中不可撼动的主旨。另外,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全面发展也是小学教育需要遵循的目标之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主要的实施途径,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生活技巧,铺垫科学思想等。而综合实践课需要围绕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课堂以讲授为主的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围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的主体性展开讨论,阐述其主体性意义和教学的几大原则。  相似文献   

16.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自然实验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徐亮 《教学与管理》2007,(12):25-2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自然、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新世纪的一代,我们要使学生从小学会关注,用关注的目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笔者认为:①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②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③由学生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