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笑     
笑,是反映内心的一种面部表情。“笑脸相迎”,“满面春风”,“满脸堆下笑来”,证明笑和脸的关系。“启颜”,“霁颜”,“笑逐颜开”,文气了些,说的却是同样的关系。“笑面虎”,“笑在脸上,苦在心头”,情况不同了,“反映内心”云云,要重新研究了,可是“面部表情”依然有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V在了N”结构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V在了N”结构。“V在了N”指“站在了门口”、“躺在了床上”一类结构。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使用情况;第二,说“了”;第三,说“V”;第四,说“在”;第五,说“N”。最后从总体上描述了“V在了N”的结构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对毛比斯面的证明方法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一种证明方法——“递推法”;在对“递推法”的进一步探索中,发现了一类新几何体——“棱环体”;在研究“棱环体”的边数的变化规律中,得到了一张“数表”,对“数表”的进一步研究,又相继发现了“最大公约数定理”、“素数规律”等.“棱环体”的发现,引发了“扭曲几何学”的构想;“数表”的发现,为一种新的数论研究方法——“数论的几何研究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漫话“了”字低年级学生在使用“了”字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正确地理解。“了”为多音字,不同的读音,有不同的用法。了(liao)用于“明了”,“一目了然”,“了解情况”等。了(liae)用于“了望”,“你在远处了着点儿”等。了(le)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动...  相似文献   

5.
夏天     
文章以呼唤式的语言,“到原野上去吧”,召唤人们在夏天——“收获的季节”,及时“收获大地的奉献”,因为“庄稼完成了生命”,“成熟了”;召唤人们“在青草地上躺下”,消除“疲劳”,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天空的“辽阔无垠”和“湖水”“夜谈”的美,热情赞颂了夏天的成熟及夏天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夏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相似文献   

6.
在“教书匠”和“教育家”之间,人们通常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家”,而对于“教书匠”则嗤之以鼻。选择“教育家”,想成为“教育家”,虽然,这样的近乎完美、近乎终极性目标的达成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没有多少可能,但是,其愿望是美好的,其勇气也是可嘉的,其志向也是高远的;然而,轻视甚至贬斥“教书匠”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教书匠”怎么了?匠者,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手艺精湛的人被称为“能工巧匠”,文学大师则被称之为“文学巨匠”。匠人不仅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还很不简单。我们的学校,不是“教书匠”多了,“教育家”少了;而是夸夸其谈的所谓的“教育家”多了,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少了。  相似文献   

7.
本在考察副词“正在”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正”和“在”交叉分布的关系,指出“正在”不具备自己独立的分布特征,而后讨论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认为“正在VP”中“正”和“在”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因此从语法上看“正在”不能处理为一个独立的词项,最后从节奏和使用频率的角度论证了“正在”作为一个语言单位的“语音词”性质。  相似文献   

8.
    
一条网中的鱼,在不停挣扎着……横线“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华罗庚”由于“全神贯注”,“两耳不闻窗外事”,所以根本没有宣布下课的意思。“叮铃铃”,又是一阵铃响,“老英”站到了门外,宣告英语课即将开始。于是美好的课间十分钟又向我们说“Goodbye”了。“下一节美术课,是写生,还是素描呢?”“别做梦了!好几节美术课已被‘化学反应’掉了,今天大概又要被‘因式分解’!”果然,“华罗庚”已站到了门外……竖线总算放假了!在“书场”上“浴血奋战”了五个小时,“敌人”(作业)已被全部歼灭。这时可爱的唐老鸭正在…  相似文献   

9.
自从我家的电脑上网后,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小网虫”。每天做完作业,我把时间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电脑。我恨不得在电脑上建个“窝”,累了就上去睡会儿觉;再建个“厨房”,饿了,就用鼠标“炒”点吃的东西填饱肚子……这样的生活才叫“酷”!这不,刚做完作业,我就迫不及待地上了“网”。我在“金色童年”里玩益智游戏,在“七色光”网站里看“小小新闻”,在“乐友在线”里与网友们海阔天空地神聊……正巧爸爸从我身旁走过,见我那如醉如痴的样子,便笑着说:“小网虫,当心手被鼠标咬了,要是真被咬伤了,以后连写字都困难哟。”…  相似文献   

10.
在方苞的“义法”说中,“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和道理,“法”则是“义”的存在形式。“义”有两层意义,即存在于主体的“义”和存在于作品的“义”,就前者而言,“义”决定“法”,就后者而言,“法”决定“义”,“雅洁”从语言风格方面对“义法”作了补充,“义法”说凸显了形式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传统“文道”关系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在1998年12月公布了新的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指导要领,在1999年3月公布了新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在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中,高中阶段设置了普通学科“信息”,初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内容置于“技术、家庭”科的“技术领域”中,为“信息与计算机”,占“技术领域”一半的课时,在小学阶段,日本明确在“综合学习时间”中学习“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2.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13.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4.
一、以“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体验 在人的发展中,“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都是必要的,但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接受性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的“研究性学习”。因此,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在教学中学生要“探究”、“合作”,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在研读过程中,要使小组各层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型”、“开放型”的课堂中来,消除了差异性对课堂教学的不利影响,形成了互动关系,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5.
章以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认为疑问代词“何”在句子可作宾语,定语;“何”用于副词“尝,乃,不,必”前构成“何尝”等结构,表示反问的语气,“何”用在助动脉“可是……”前,构成“何可”等结构,用在介词“以,为……”等前构成“何以……”等结构,并探讨了“何”同“如似……”等构成某种特殊意义的固定结构。  相似文献   

16.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17.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通过“江南”、“大漠”和“南北融合”的“地域叙事”,彰显了独特的审美内涵。其熔铸华夏大地特有风情的东方地域叙事,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地域文学与文化价值,开拓了传统文学的格局与视野,推进了文化认同,加速了“新武侠小说”等华语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步伐。通过《射雕英雄传》中的“地域叙事”,分析武侠小说等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传播性”价值所在,并进一步探寻“新武侠小说”等在华语文学实现“现代化”“全球化”嬗变历程中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8.
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叫做“桥与门”。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在寻找着什么,发现着什么,这是“门”,它寄托着人的理想和激情。要找到这扇“门”,推“门”而入,进入理想世界,就必须先找到通往“门”的“桥”,“桥”的尽头即是“门”。许多人找到了甚至建造了这座“桥”,驻足观望,  相似文献   

19.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20.
城市与乡村     
这年头,说谁“农民”谁跟你急。在很多人眼里,“农民”这两个字并不仅仅代表诸如“淳朴”“善良”“勤劳”这样的褒意,更延伸出“狭隘”“麻木”“自私”“目光短浅”等贬意。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农民”成了一句骂人话。联赛自开赛以来,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像南乐一中这样有着鲜明的“农村味”的稿子。这是几篇令我感动催我深省的好稿子。在这里,我读到了“自省”读到了“柔情”,读到了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考。在三位同学的笔下,有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有对乡村生活的怀想,也有对千千万万在独木桥上艰难行走的农村少年的描画。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