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七宿,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授时作用.尤其七宿中的心宿和角宿,先后担当了春耕开始的授时星象.在农耕社会的早期,龙星不仅指示先民播种的时间,也是四季节气变化的标识,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龙"形象的起源,苍龙七宿也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龙"文化.中国"龙"的诞生始终与中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成为儒道经典中的主角,更是历代文学作品讴歌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儒家“行夏时”、“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的重农思想,对白族农耕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儒家反对“竭泽而渔”的主张对白族农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白族特有的农耕方式、儒家思想和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白族农耕文化得以形成和巩固。透过白族农耕文化与儒家重农思想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重农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岳麓传统,尤尚“博学多思”“知行互发”“实事求是”“明体达用”,今岳麓人承其志,组编历史教科书,参与中国历史新课改,可谓激扬文字、励精图新。岳麓书社与本刊合办“岳麓谈新”专栏,邀中学师生赐稿参与,以岳麓版历史教科书内容为主要依托,探讨课改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新实践,一切皆求力行新课程之“新”。岳麓谈新,以文会友,交互协商,用心谈新。岳麓谈新,热忱期待您参与!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变迁与体育形态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段时期的文明对体育的发展和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世界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认为生活性、实用性、群众性是这一时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色;农耕文明时期的体育活动是效法自然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体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应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的不断追求、对人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地方农业院校传承农耕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就思想观念、结合地方实际和特色、民风民俗的重建、农民市民化的教育、中央对农业院校的支持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几千年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我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哲学理论大都源于农耕文化。而我国古典园林也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古典园林多为文人、士大夫自己设计建造,同时自己又在其中欣赏和生活,基本都属于"庭园",这些都反映出在农耕文化影响下主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笔者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潘亚萍 《考试周刊》2012,(17):22-2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与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日本的农耕文化出发,探析在日本民族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牛不仅是先民崇拜之神物,而且负重笃行,耕田耘地,在大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地名印记。昭通农耕文化发展史上,形成了数以千记的田地、土壤地名,以及两百余个带"牛"字的地名。探析这些地名产生的区域环境与人文因素,倾听历史的足音,领略文化的风采,回味乡土的气息,有助于认识先民的生存状况,理解昭通地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邓建英 《广东教育》2008,(11):70-71
知识梳理 农耕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的经济形式。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是重要补充。它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一单元,可以分开四大块来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3.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14.
汉末魏晋时期,时局动荡,士林风气发生巨变。士人在言语上由切近人事的清议转变为玄远旷达的清谈,在行为上由通脱变为放诞后又归于平和,在思想上由崇儒转为玄佛《。世说新语》见证了汉末魏晋士人由士大夫蜕变为名士的历史过程,展现出他们抑郁的精神状态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5.
宋其伟 《考试周刊》2011,(91):24-24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有一些图文不匹配的插图。所涉插图图文不匹配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对图文不匹配的类型作简单归纳,大致类型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游牧民族用武力"征服"农耕民族的事例在16世纪以前的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历史"结局"很大程度上和农耕国家自身的衰败、双方的长期交往、游牧民族特有的军事优势以及杰出的军事首领的领导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由军事征服而导致的"文化征服"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男""夫""父""女""妇""妻"等汉字的形音义及相关典籍记载多方面印证了中国农耕社会男性在家庭的核心地位。"男""夫""父"字从男性角度折射出男权的独断,而"女""妇""妻"字则从女性角度看出家庭中的妇女服从及对丈夫的依附。男性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是男女工作性质的差异决定的,而男性耕作获得的收入是家庭中的主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18.
游牧是蒙古族传承千百年之久的传统生计方式。仰仗于游牧生产的牛、羊肉和奶食品是世代蒙古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北上,传统游牧生产的主导地位不断式微,伴随其中的还有包括饮食文化在内的众多文化事项的变迁。游牧生产为蒙古族提供丰富的畜牧产品的同时,也承载着草原民族的历史与未来。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承载着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能。保护和传承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使之适应瞬息万变的多元现代社会是当下人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王瑾  王立军 《中国教师》2008,(15):56-57
<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地下出土的远古文物表明,我们的先民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大量使用磨制精美的农具了。这些  相似文献   

20.
河洛文化的原创形态特别鲜明,其蕴涵亦特别宏博与深厚,在其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对各地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几年前,一位农业考古学者聊天时对笔者说:“江西的稻作农业,早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临近鄱阳湖区域的万年仙人洞、吊桶环便已有了稻作农业的发展形式,出现了农耕文明的曙光。但后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却停止不前,直到北民南移,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江西农业才得以真正勃兴。”对于这段话,笔者玩味不少时间,后来从时空概念和地理环境考察,发现了一些问题,便有了现在的这些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