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话剧爝雨》是曹禺先生的第一部戏剧作品,它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独特的戏剧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展示出作者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对社会的精微剖析。这个四幕话剧《: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而且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入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这是导入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  相似文献   

3.
黄立 《现代语文》2011,(7):89-90
一、设计思路 理解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钥匙。本课的教学设计紧抓意象,通过对诗歌中主体意象和群体意象的深入解析来品鉴《致橡树》。赏析诗歌后,设计了能力训练环节,让学生比较阅读多首以"树"为主要意象的诗歌,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关于舒婷的诗作《致橡树》的教学实录.在教学过程中是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诗中意象的特征,来挖掘作者隐藏的爱情观,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落后爱情观的批判,对美好、自由、独立爱情的向往,对坚韧、果敢、和谐的新时代精神风貌的讴歌.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课——回旋舞板块——《致橡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6.
丛坤赤 《文教资料》2007,(28):118-119
设计理念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应有机整合于教学过程,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舒婷是新时期朦胧诗潮中最为著名的女诗人,其诗歌以情感深婉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课——回旋舞板块——《致橡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8.
《北京》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知道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我国首都及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更重要的是激发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感情。一、本篇课文知识内容与学生思想教育要求具有一致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使学生认识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民勤劳智慧;了解革命领袖、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培养学生热爱党的情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懂得社会主义好,从而更加热爱社会…  相似文献   

9.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现作为新诗中的朦胧诗选入中学课本。这首诗选取的意象非常新鲜:橡树、木棉。对于这两个意象怎样理解呢?在课本中的预习提示中对此有解释:“这首诗对橡树男性阳刚气概的赞美和对木棉树女性柔韧气质的刻画,都显示了作者的特有的风格。”这里说木棉象征女性的柔韧气质,恐怕不准确。  相似文献   

10.
诗是点燃灵魂的火焰,诗是催动心博的激情。诗歌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现代中学生的普遍困惑却是读不懂新诗。我们的诗歌教学也陷于方法大干阅读的尴尬之中。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通过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萌发强烈的创新冲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2.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更是一首新时期女性的爱情宣言。作者以新的视角,运用象征手法,否定了传统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独立、互依互助的新型爱情关系。在教学中应遵循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相似文献   

13.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作者用洗练的笔墨.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深刻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面前人性的脆弱.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初中语文教学要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叔叔于勒》一篇的教学也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15.
《散步》主要写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上散步时发生的一些小事,在这些小事中却蕴含着家人之间浓浓的真挚情感。根据本文通过日常小事表现家庭亲情的写作特色,我以“情”字作为贯穿全文教学的主线,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意境,营造愉悦的情感氛围,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提起爱情诗,总觉得舒婷的《致橡树》写得最美也最棒,为什么?因为诗中“木棉”对“橡树”的表白的确太漂亮太机智太坚贞也太生动了!于是认定,能拥有此种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能持有此种爱情观的人也决非平庸浅薄之辈! 尤其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前不久看报,又发现了一条极重要的信息,这就是舒婷写《致橡树》的本意并不是赞美  相似文献   

17.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最早见诸1979年第4期的<诗刊>上.从那以来,人们就一直把它作为一首爱情诗而倍加喜爱.上个世纪末,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选入高中语文教材(2003年版编在第一册),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把它定位为"爱情诗".事隔多年,诗人突然宣称这是一首和恋爱毫无关系的诗歌,2005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刊登的洪贺廷老师的<从〈致橡树〉的创作缘起观其主旨>一文,据此提出不应把<致橡树>看成是一首爱情诗,并批评人教版教材把它说成爱情诗是不妥当的.那么,<致橡树>究竟是不是爱情诗?又为什么是爱情诗?人教版教材的说法是否妥当?我想,这是涉及到文学作品阅读规律、范式以及教材编写原则的问题,因此,思虑再三,不揣浅陋,把自己的一些感想说出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19.
《叶的形态》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册(上)的内容。本节知识可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适应性。同时,认识叶的形态是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植物分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