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这些都说明了实施愉快教学的重要性。那么,语文课堂怎样实施愉快教学呢?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高学生日语听力水平张桂清听力教学是财专学生日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多年的日语教学中,最使学生头痛的是听力问题,学生都感到听力水平提高的很慢,总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是他们在中学学习时老师只注重培养词汇的运用及语法知识,而在“听”“说”的方面的训...  相似文献   

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形成“问题教学”思维。可是,一些教师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却是学生互问互答,教师几乎不用操心。其实所有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的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因而很…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很重视课堂教学,许多老师都能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精心组织好每一堂课,把课堂授课作为教学的核心。一些教育专家提出启发式教学、情感教学,“提高教学讲课艺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他们认为,“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要从培养直接兴趣入手,教师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搞得生动、活泼、有趣。”“要善于从平淡中发现新意,从通俗易懂中发现疑难,从深奥课文中发现突破口”,让学生获得“新意”,解决疑难,在寻找“突破口”中感到满足,得到乐趣。其实,我们不只是要给学生以满足感,还应拓宽教学内容,由课堂伸开去,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里感到学习的乐趣,学到一定的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在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成为一种风气,听一些人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教学”。可是,我们觉得有些“问题教学”的课堂让人感到很虚假,没有什么意思。虽然是学生在不亦乐乎地讨论问题,但似乎并不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看起来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没有什么效果;有些课堂都是学生互问互答,老师几乎不用操心。不知这是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到底什么是“问题教学”?该怎样进行“问题教学”?(陕西一教师)  相似文献   

6.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语法中“非谓语动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感到“非谓语动词”难掌握。在多年的外语教学中我对“非谓语动词”教学做了一些探讨。 一、利用母语进行非谓语动词教学 以往讲语法时我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通过例句自己找规律,从而掌握语法规律。在教学中我发现“非谓语动词”这项语法虽然很复杂,但“非谓语动词”的汉语意思很明显,所以我通常用母语进行教学。“非谓语动词”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做谓语的动词”。既然是动词,就有时态类、语态类变化,就有自己的逻辑主语、宾语…  相似文献   

7.
并非笑话     
我看到一份小学语文考卷上有这样一道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 1.我们都是神枪手。 2.这些书发给大家人手一册。 3.他有一双勤劳的手。 我翻了翻学生们的试卷,发现前两小题中“手”的意思,许多学生都能答出来,而第三小题中“手”的意思却无一人正确答出,所有的学生都被扣去两分。我感到奇怪,每人都有一双手,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手是会么吗?我看了看标准答案,答案规定对“手”的解释是“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由于学生没能答出这一“定义”,在试卷上,就判定他们不知道手是什么了。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化解学生思想“热点”问题陈德成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碰到的“热点”问题,往往是学生渴望回答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政治教师有责任满足学生探索真理的强烈意愿,而不应使他们感到失望。因为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 ,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的阅读 ,一直都是我们所苦苦探究的问题。日前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 ,对我启发很大。薛老师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线 ,以语感训练为核心 ,使学生从读对、读懂逐步走向“读活”和读、用结合 ,从而实现了“读出意思”、“读出内涵”和“读出智慧”的教学构想。片断一 :师 :(指名读课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一个字念得重一点才好?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生 :我应该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10.
介词“with”有多种意思及多种译法,在英语中又经常出现。学生在遇到这一词时常感到难于理解其准确的意思,由此翻译时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多数学生一遇到“with”就译为“和…一起,跟…一起”,他们不知道“with”除此还有别的意思。一旦遇到含有多个“with”的句子时,就感到不知如何翻译才对。对此我想借这篇文章专门谈谈介词“with”的用法及翻译,希望对读者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基因识字法     
“基因识字法”就是千方百计挖掘常用汉字的构字基因,并让学生大胆地加以趣味想象,使大多数汉字的形、义、音关系重新生动有趣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习起来新奇愉快。 分析汉字构字基因使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变得简单化,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念、为什么是这个意思,都有一定的道理。如在教学“中”字时,首先究其字源,它原本是指旗帜,表示中央、中心的意思。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把“中”字看成是一支箭射中靶子的中心,易于学生理解“中”的字形、字义、字音,并且同时“中”的两个读音都能得以解决,笔顺问题更是迎刃而解。教师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学习汉字是有趣的,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汉字“以形表义”的优势,适应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性。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的材料是经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时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找不到可供书面表述的“经验意思”,找不到“可炊之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童年生活是绚烂多彩,其乐无穷的。他们的乐园中不乏朵朵七彩的浪花。关键是缺少及时捕捉和有序积累。  相似文献   

13.
赵玉柱 《中学生物学》2009,25(11):21-22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激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激发他们积极思维,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学习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搞好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5.
曹晶 《文学教育(上)》2010,(13):139-139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做到善解学生,保护学生的“有口无心”。即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感到“安全”,感到老师对他们真心的爱。本文以此为基础,拟对相关问题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教育教学调研中发现:少数教师仍然对“顽皮”、“淘气”的学生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才能教育好他们。其实不难,关键是你对学生必须要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中提高差生的举措合肥十一中学吴健学生作文头痛也使我陷入了头痛的境地。我感到要想提高这些“特殊”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树立写作信小使他们感到自己“会”写、“能”写,至于要写成什么样的“妙文佳作”,则是下一步...  相似文献   

18.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或缺的一环,这已成为中学教学教育界的共识.但笔者感到,当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一种“误区”.即我们总是试图让学生“分析”、“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而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习题教学中更是如此.通常,我们编出的习题都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的材料是经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时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找不到可供书面表述的“经验意思”,找不到“可炊之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讲,童年生活是绚烂多彩,其乐无穷的。他们的乐园中不乏朵朵七彩的浪花。关键是缺少及时捕捉和有序积累。[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让学生『飞』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结合近年的教学实例,摭谈几点做法。一、引导发现,唤醒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根据这一观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示错指瑕”和“质疑问难”的方法,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示错指瑕。“示错”,用有意出错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他们的“发现”、“研究”、探索”细胞,范读课文时,有意添字漏字、调句改句;分析层段时,故意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等,都可能让他们表现、求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