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鄙人读书向无专业可言,全凭兴趣,而造船史于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的兴趣也从没有广泛到能包括造船在内。也于一次偶然,读到了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造船史》一书,细细看完,竟然颇有收获。看来,“书是不会白读的”虽是一句俗语,也可算是至理名言。 《中国造船史》纵论从远古一直到清末的中国造船术与中国航海术,多数是我所不了解的,但书中对郑和下西洋辟有专节论述,却使我很感兴趣,也很生感慨。 小时候,从历史教科书中,就知道了郑和下西洋这事件,但不甚了然,而《中国造船史》对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船队的规模、郑和…  相似文献   

2.
1405年的7月11日,伟大的航 海家郑和在江苏太仓刘家港起锚,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 595年后的这一天,2000年7月11日,“中国新闻百佳”、“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湖北《武汉晚报》女记者范春歌,专程赶到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搭乘“崇明3号”车客渡轮,开始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出行前夕,太仓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范春歌在太仓郑和纪念馆作了一次关于重走郑和路的对话。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你介绍一下这次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情况? 范春歌(以下简称范):今天是郑和当年(1405年)启…  相似文献   

3.
郑和使东洋     
郑和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明代大航海家,他率领规模庞大的舟师船队不远万里,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如今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了。在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前一年,这位伟大航海家还有过一次出使东洋日本的经历。“东洋”和“西洋”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根据香港学者陈存仁的研究,明朝以京城为中心,在京城之东的海洋为东洋,京城之西的海洋称西洋。日本属东洋,所以此次郑和出使日本没有被列入下西洋的范围,从而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4.
笔者关注郑和航海以及他的后裔已经多年,跟郑和第19世孙郑白海相识并保持联系也有若干年。如今,郑氏家族委托郑白海重修《郑和家谱》,笔者有幸获知许多外人所不知晓的郑和后裔内幕以及郑和后裔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5.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中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标志性事件。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而且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气势恢弘的创举。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的崛起,郑和下西洋引起世人极大关注。在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举办的一次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活动中,郑和在入选的6位中国人中居于首位。但令人惋惜的是,如今详细记载当年郑和七下西洋全过程的航海档案资  相似文献   

6.
“在波涛万顷之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岸之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这一光耀灿烂之景象,就是郑和下西洋”(李约瑟语)。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舟师”2.8万余人七下西洋,完成了前所未有的海上壮举,开辟了一条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悔上丝绸之路”。然而,由于朝廷中出现了一帮“海禁派”,他们视功勋为弊政,销毁下西洋的文书档案,致使这一“明初盛事”被历史的迷雾蒙蔽。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到来之际,本文拟对关于郑和的金石档案及其价值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海洋航行能力,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突然中断,使得我国在地理上的发现转给了西方国家。本文简单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给他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被终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怡净 《兰台世界》2013,(10):105-106
郑和下西洋体现了当时中国强大的海洋航行能力,遗憾的是,郑和下西洋事件的突然中断,使得我国在地理上的发现转给了西方国家.本文简单地分析郑和下西洋给他国带来的影响以及被终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02年5月25日出版的第98期《中国晚报界》上一篇文章是写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标题叫《在路上:“女郑和”范春歌》。文中有这么一段:“更触动她的是,中国人对航海史的不重视表现了一个国家开放性的不足。她说:在我出发前,美国纽约时报及有些专家早已对郑和做过研究,英国人也驾帆走了部分郑和之路,台湾也曾有人去过,而正宗的起源地却没有人去追溯这项伟业,不能不说是一种道  相似文献   

10.
太仓近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第三届中国太仓郑和航海节各项活动。太仓档案人不辱使命,积极投身到航海节活动中做好档案业务指导,拍摄各类珍贵照片,征集整个活动的全部资料,提前介入.为筹办工作当好助手参谋。  相似文献   

11.
王磊 《兰台世界》2017,(17):111-113
明朝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呈现衰落的趋势,而处于世界中心地位的中国,其影响力也有所动摇。明成祖为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宣扬本国国威,便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时间之长及规模之大在中国以往的航海中是空前的。郑和及其航海活动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对中国与亚洲、非洲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郑和航海图》的研究,对于填补中国古代档案史海图档案内容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对中外关于《郑和航海图》的研究,尤其是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概要阐释了《郑和航海图》的产生、特点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元1405年,明三宝太监郑和率领一支由200余艘船舶、2万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可惜的是,关于郑和的公务档案已在明朝万历年间毁于兵部尚书刘大夏之手,郑和所乘“宝船”的真实面目后来变得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14.
明朝初期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对于当时世界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敢,它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为世界航海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郑和七次出使海外,他最后一次是公元1433年  相似文献   

15.
“当中国称霸海上”,好一个令人心荡神驰的书名,它在我们的心底唤起了怎样的一种波澜? 美国学者李露晔女士所著此书,以生花妙笔,讲述了明代大宦官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伟业,对中国浩瀚历史上这段生气蓬勃的时代,投注以前所未有的眼光。 郑和指挥的庞大船队,远在哥伦布之前百年,即  相似文献   

16.
2006年7月上旬,”十下南极、两上北极”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泊于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港,与太仓人民共同庆祝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太仓市政府与极地研究中心签订了共建协议,太仓中学和小学命名了“郑和班”、“雪龙号班”。极地科考专家、“雪龙号”船长还与太仓的青少年见面,讲述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发展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迎接“风凰”号单桅帆船胜利到达蒙巴萨,探寻郑和航海足迹,近日太仓市人民政府率团前往肯尼亚,参加“凤凰”号下西洋成功到达终点庆祝活动,档案局也积极参与到此次活动中,并征集到一些宝贵资料和照片。该局在肯尼亚不仅征集到“凤凰”号到达终点、海滩欢迎仪式、文艺晚会、勇士访谈等珍贵资料和照片,还参观了当地的博物馆,目睹了郑和航海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6 月2日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乘机离京 ,继续她的“重访郑和路”第二阶段采访。这次她将访问阿曼、伊朗、沙特阿拉伯、埃及、也门和巴基斯坦等国。中国记协特地为她壮行。范春歌是国内新闻界享有盛名的女记者 ,曾荣获首届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 ,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这位我国第一位孤身重走当年郑和下西洋线路的记者 ,在完成第一阶段采访行程后 ,4月4日第三次来到江苏太仓浏河瞻仰郑和纪念馆。去年7月 ,范春歌一身行囊出征前 ,记者就以“重访郑和路”为题 ,与范春歌进行一番坦诚对话(见本刊2000年第…  相似文献   

19.
陈颖 《中国出版》2023,(S1):247-250
《麒麟的远航》以“郑和下西洋”抵达非洲、带回长颈鹿的故事为背景,以“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创作初衷,以儿童视角为依托,生动再现了值得永世铭记的历史壮举。本书讲述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郑和船队到达非洲后,广交友谊、多行善举,并与当地的小男孩莫萨结缘。船队返程时收到的礼物中有一种叫作“基林”的动物,由于发音相似.  相似文献   

20.
公元1405年7月 11日,民族英雄郑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七下西洋的惊世壮举;595年后的这一天,全国“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也从刘家港出发,踏上重走郑和路的万里征程。在范春歌波澜壮阔的新闻之旅上,这次行程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艰辛,但却为确立范春歌在当代新闻界的影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报社出了个大记者 第一次见到范春歌的时候,是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范春歌那时刚从郑和下西洋之路归来,带着一身的仆仆风尘,嗓音疲惫中略带着一丝沙哑。面对新闻专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