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体的重量》(第三册第十二课)是继《什么力使苹果落地》之后又一篇指导学生学习地球引力方面知识的课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亲身感受物体的重量表现为一种竖直向下的压力或拉力,引导学生独立地研究物体的重量是怎样产生的,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弹簧称测量物体重量的技能,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弹簧称的能力。其中,研究物体重量的产生是本课的  相似文献   

2.
1 失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失重现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看起来好像是物体的重量有所减小,实际上,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1 失重现象。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的现象叫失重现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看起来好豫是物体的重量有所减小,实际上,地球作用于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物理“机械效率”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总功”的概念,从而不能正确地计算出机械效率。在学过有关内容以后,我们对学生作了一次测试,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如图,一重量为G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斜面底部运动到顶端,设斜面长为L,高为h,拉力为F,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f,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① Gh/FL.②Gh/(F-f)L.③Gh/(F+f)L.④Gh/fL. 学生选答案①的不足30%,选②或③的占70%以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有重量,一块石头、一桶水、一个人……等等。地球有没有重量?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经过对万有引力恒量的测定,推算出地球的质量为5.98×10~(24)千克,这常常被人误认为是地球的重量。要回答地球有没有重量这个问题,我们应首先弄清物体的重量这个物理概念。什么叫做重量?用手托住物体,手就感到有一个向下作用的力压在手上。提一桶水,手就感觉水桶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拉手。向  相似文献   

6.
戛 缈 一、选择题(每题中可能有一个正确也可能有多个正确)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②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③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④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但车对马没有拉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物体在斜面上保持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B.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与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与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重力垂直于斜面…  相似文献   

7.
超重和失重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是牛顿第二定律在竖直方向上作变速运动的应用 .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大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超重现象 ;当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 ,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 (或对悬线的拉力 )小于物体所受重力 ,物体产生失重现象 ;当物体向下的加速度恰好等于重力加速度时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 ,如果能灵活运用失重和超重的概念去处理问题 ,将受益匪浅。一、根据加速度方向直接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现象 ,得出压力或拉力的变化情况例 1 一个人站在医用体重…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教学中每当讲到大气压是“大气的重量而产生的”,[1] 是“从地球表面延伸至高空的空气重量使地球表面附近的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其值是“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等等时 [2 ] ,富于想象而又爱思考的学生往往会进一步提出“大气气体分子都是弥漫悬浮的 ,为什么会对地球表面产生与大气重量一样的压力”、“若真如此 ,不透风房内的大气重量要比房外小得多 ,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气压减小后的不适应”等等 .这原本是涉及到气体分子运动论范畴的问题 ,但学生往往在学习中学物理学的大气压时就会提出 ,这就需要我们对与气压有关的气…  相似文献   

9.
一、对于物理概念与规律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 1.没有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而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以致出现错误。例如,失重的概念,课本上是这样介绍的:当物体存在向下的加速度时,它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量的现象,叫做失重现象。但学生在理解时,往往将失重、完全失重错误理解为重力减小或不受重力的作用。他们没有认识到失重是指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相似文献   

10.
一、重力和重量在传统的力学中,常常同时提出重力和重量、失重和超重,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大于物所受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现象”,但并不从概念上区分重力和重量.1985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卷P_(596)指出:“……对地球而言,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称重量.大阳或其它天体对邻迫物体引力的大小也可称为重量.笔者以为,在引力场强度(?)被看作恒量的情况下,重力是不随运动状态变化的,无所谓“失”和“超”的问题,不如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定义为重量,重量大于重力时为超重,反之,为失重.不然,重量时而是力时而是力的数值,必然造成混乱.又如物体放在弹簧称的托盘上,指针有确定的读数,但在系统加速下落时,读数减小,当下落加速度等于(?)时,读数变为零.这样,弹簧称测的是重力呢?还是重量?既然矢量(?)不变时重力不变,显然上述测量结果的变化是重量的变化.于是可知,“重力由物体固有属性和引力场性质决定,而重量是随运动状态而变化的”;上述百科全书中关于重量的定义,只在物体匀速运动或静止的特定状态下适用,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物体失重是由于重力的一部分(或全部)产生了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对在轨运转的太空舱中物体而言,地球的吸引力用来提供向心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不断发生改变。失重环境下,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杆秤等无法进行,需要通过测量与被测物体相关的物理量,如力、加速度、动量等,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振动原理、动量定理等物理原理进行间接测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常有人认为:①“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②“在任何情况下,静摩擦力皆可由公式f_m=μ_0N求得”;“静摩擦力总是在物体静止的条件下产生的”;③“作用在物体上的摩擦力只能对物体作负功”等等,这说明对摩擦力,尤其是静摩擦力,人们还存在不少的模糊认识,下面我们对摩擦力特别是静摩擦力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家知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重力或小于物体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或失重现象。当物体有向上加速度时,产生超重:当物体有向下加速度时,产生失重。如果物体的质量为m,加速度大小为a,则  相似文献   

14.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常见的弹力有细绳拉力、接触面压力、支持力等.涉及弹力的各类问题是考试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正确分析弹力,往往需要对物体的其他受力情况、平衡情况、运动状态等有全面了解,进行综合考虑.当影响弹力的一些因素发生“突变”时,弹力也可能随之“突变”.对这类“突变”问题的剖析有助于暴露学生受力分析中的思维弱点,  相似文献   

15.
1.超重现象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产生超重现象的原因:当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a(向上加速运动或向下减速运动)时,  相似文献   

16.
失重和超重是在实重和视重对比之下而得到的.所谓实重是指G=mg所确定的物体的重量,而视重是指人由弹簧秤等量具上所看到的物体的重量.当视重大于实重,即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时对绳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便称物体处于超重;当视重小于实重,即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时对绳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便称物体处于失重;而当视重等于零时,即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时对绳的拉力等于零时,便称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标1.记忆。要求学生记住: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等概念;②重量单位公斤、克等概念;③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④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方法。2.理解。要求学生理解:①长度单位与重量单位是两种计量物体的标准;②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  相似文献   

18.
1.判别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否做功? 做功的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常见力不做功有三种情况:①物体不受力的作用,由于惯性而移动了距离.这就是“不劳无功”.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静止状态,即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③物体受到某力的作用,但运动方向始终与该力方向垂直,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②、③情况可谓“劳而无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1.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力的定义,要正确理解它,就不单是要熟记这几个字,更应理解它的确切内涵和外延,必须掌握它的性质以及几种常见力的特点、方向的判断.①力的性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则必定有另一个物体来产生这一作用力.同时,被作用的物体也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去作用于另一物体,这个力就是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且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描述力的三个要素.②常见力及方向: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它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而指向地心;弹力是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它的方向是沿接触面法线且与形变趋势相反的方向,平时所说的压力、支持力也属弹力的范畴.弹力方向的判断通常是受力分析的关键,如  相似文献   

20.
指导学生利用超重和失重知识分析有关的力学问题,会使物理概念十分清晰,问题变得很简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质量为m的物体以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运动时,它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N(或对竖直悬线的张力T)大于物体的重量,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超重.常说物体超重了ma同理,物体以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运动时,上述压力N(或张力T)等于m(g-a).这种现象叫物体失重,常说物体失重了ma.如果a=g则压力N(或张力T)为零,我们说物体完全失重. 例如,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中的物体,由于它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就是卫星所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该物体对卫星底板的压力为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