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曾燕波 《家庭教育》2014,(11):47-47
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的一位教育家,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强调儿童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他在代表作《家长教育学》中说:“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他认为:“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把习惯上升到教育.认为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那么,引而申之,教师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2005,(5):30-31
李嘉诚信奉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一贯勤俭诚信,任教育子女方面,他要求儿子在生活上克勤克俭,不求奢华;在教育子女方面,信守承诺。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嘉诚深知“人的黄昏取决于黎明”的道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甚为严格。他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使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魏书生对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就是帮助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正是他对一系列的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袁兴智 《南昌教育》2004,(12):19-20
教育是什么?教育家叶圣陶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无穷,是人生巨大的财富。养成教育,它是关怀一生的教育。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他终身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在一定年龄阶段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陶行知论习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大师杜威,成为杜威的即门弟子。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2009,(10):10-11
安徽蚌埠一位读者来信说:“我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会取笑他的同学和其他人,似乎只有他最好。请问,该怎样教育这样的孩子,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让他能学会善待他人呢?”  相似文献   

8.
泽月 《教育家》2004,(5):7-8
诺贝尔奖获得杨振宁先生曾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七年,在那段令他难忘和感动的岁月里,西南联大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使他对整个物理学的判断,有了自己的“taste”。  相似文献   

9.
先严而后松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呢?许多有见地的教育家都主张“先严后松”。法国教育家卢梭特别反对对孩子百依百顺。他告诫做父母者说:“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认为:“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对于适应竞争的社会、法治的社会、高科技的社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叶强 《贵州教育》2012,(22):36-38
在孩子的教育、教学上一味求“快”,容不得“慢”,恨不得立竿见影,是目前很多教师教学的一种“通病”。“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是一种互相巡视、发现的过程。”张文质先生的阐述,让我们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山东教育》2004,(21):124-125
纵览朱先生的著述,他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虽然零散,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自学能力。他在1941年检讨我国文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时,明确提出了“少上课,多读书”的主张。后来的“精讲多练”的提法  相似文献   

13.
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创始人,在多学科中颇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教育哲学充满了深奥的“过程”、“机体”思想,他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是他的过程哲学的具体化。他提出整合教育,塑造“智慧人”;提出教育节奏,重视教育过程;关注教育关联性,提出首创精神。怀特海的教育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专家魏书生反复阐述: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一个好教师就看他培养学生多少好的习惯。魏书生之所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能使他的学生具有那么多良好的习惯,最根本的是他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养成了很多良好的教学习惯。为此,在学习研究落实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践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校注重对教师自身教学行为进行规范和强化,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习惯。一、说的习惯魏书生说:“说,是一个人整理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每天都在说在讲,怎么说得明…  相似文献   

15.
魏书生热爱教育、钻研教育,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他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特级教师”等许多荣誉称号,他被誉为“穿西装的孔子”、“中国当代教育家”。他出版了几十本教育专著,本本畅销;他到海内外演讲几百场次,处处轰动;他教过的学生,个个品学兼优。  相似文献   

16.
张载是北宋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主张注重教育的“教养”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立人之性”;他重视道德教育,反对“生而知之”;提倡因材施教,重视“力行”、“立志”、‘‘能勉”:倡导良好师德风范。对于他的教师道德思想,应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江南 《中学教育》2005,(6):63-63
两百年前,拿破仑有一次在与贡庞夫人交谈时问道:“传统的教育体制似乎一无是处,为了使人们受到良好的教育,我们缺少什么呢?”“母亲。”贡庞夫人回答说。这个回答深深地打动了这个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不错!”他说,“在这一词里包含着一种教育体制。那么请您费心,务必要培养出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母亲。”  相似文献   

18.
学校要把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位在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之上。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如何,能否有良好的终身发展,决定于他所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其中,品德对学生终身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学生发展的品德因素很多,其中“高远的目标意识”、“执着的竞争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品格”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父母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是教育,而不是金钱。”“教育之于父母就是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无数的教育契机,年轻的父母如能及时地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就能增长孩子的见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以“生日”为例,笔者通过谈话、家长问卷等形式进行了有关的调查,情况大体如下:家长的态度:(谈话中的三种典型反馈)1.“我们的单位都很忙,平常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过生日的时候,孩子想要什么,我们都尽量满足他。”(一种补偿心理)2.“现在家里就这一个孩子,爷爷奶奶、朋友每年都送给他很多的礼物。每次我们就给他定个大蛋糕,和老…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身心健康教育思想,是他立足生活经历和受教经历,在反思社会现实与时代情形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认为,身心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人民健康生活的“维稳器”,同时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为创造“健康之堡垒”,陶行知指出身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日常生活,囊括体育运动、卫生教育、饮食调节、心理关怀等各个方面;在教育上,他秉持“预防为先”“劳逸结合”的健康教育,并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采取“知行合一”“做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借鉴陶行知身心健康教育思想的有益因子,启示当今教育应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采取“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发挥“家”“校”“政”“社”育人合力;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范围,实现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