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我院学报编辑部、中文系、院团委会、院学生会的邀请,山西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付主席焦祖尧同志,在十一月廿四日来我院讲学。焦祖尧同志结合文艺作品和个人创作的《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等作品的切身体  相似文献   

2.
文艺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艰苦劳动,是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的,进行文艺创作最忌划一化和类型化。周恩来同志根据文艺的特殊规律,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创作自由,鼓励作家、艺术家“各显所长,百花齐放”。在题材问题上,他说:“至于题材,完全可以允许作者自由选择……对创作题材不要干涉过多。”(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同志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的。这一思想,是完全符合毛译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又号召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毛泽东同志说得何等的明白,何等的好!他认为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都可以成为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这段话实际包含了题材多样化的思想。这是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复杂万端的,各  相似文献   

3.
《总工程师和他的女儿》(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是解放后第一部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人公的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总工程师叶赋章、叶琪等技术人员和党委书记刘之毅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在思想、艺术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还值得提出的是焦祖尧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要研究“山药蛋派”,还要研究其他风格和流派,使山西文艺在风格、流派上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为此,我们特约作者写了这篇文章,供研究焦祖尧创作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发展,象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总是通过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来进行的。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工业题材创作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然而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兴旺景象。它不断突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令、禁区、禁律,而且也突破了“文革”之前就存在的某些禁地。我们社会主义新时期工业题材的小说创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到来,正日新月异地向着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突进,向着题材、体裁、手法的多样化突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高晓声是大家熟知和喜爱的一位作家,他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重返文坛的短短几年里,他就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试就他的创作经验的某些方面作些探讨。一、文学创作,首先要求对生活有所发现建国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图解政策,这在农村题材创作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有的同志搞文学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某种现成的政策、概念出发,依法炮制,取消了作家对生活的“探求”,造成了作品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在某种程度上离开了现实主义的道路。高晓声则不同,他是一位“探求者”。五十年代,他们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好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都有着深厚的生活作为积淀。“圣”气凌人,所谓“圣”气就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用身边最常见的事物,展现最具深度的哲思。舞蹈的创作需要接收这种“圣”气,需要在生活中获取养分,创作艺术化的舞蹈,进而排演出接近人们生活的舞蹈作品,即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寻找舞蹈语汇、舞蹈题材等。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创作中的“美女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以对死亡的刻画闻名,尤其是对“美女之死”这一主题的刻画。他关于这一题材的创作可以看作是他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理论的结合,“美”与“死”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如何使写作题材多元化,改变命题作文取材狭窄,学生无话可写的状况,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成为众多同仁关注的问题。“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源泉。按理说生活的面有多广,作文题材的面也应该有多广。但是命题作文在题材上的局限,常常要求学生去作“无米之炊”。以下  相似文献   

10.
为人们奉献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辉煌作品的路遥,当然有其深刻的创作体验的。《路遥文集》(2)收入几篇关于他小说创作的谈话和文章,由此出发,我们大致可以梳理一下他的创作总的发展脉络。一、“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来现”。路透在《答(延河)编辑部》“你是怎样从生活中获取题材”时说,“我常常选择我自己体验最深的生活题材来表现”。《见《路遥文集》(2),以下路遥语均见此书)这是创作的至理名言。不过问题是路遥对此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又是怎样坚持实践的。第一、路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故事如何…  相似文献   

11.
在对抗战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的处理上,萧红都提供了与东北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主流文学不甚相同的东西,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超越了群体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群体创作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七六年十月粉碎“四人帮”后,文学创作经短暂复苏,以火山喷发之势席卷全国。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当时的小说创作很快形成了一股“爱情热”。这是对“四人帮”假道学伪禁欲的惩罚。另外也因为“爱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人关心的,最易披露精神世界的部分。爱情也是一面镜子,能够真实而微妙地反射出社会的、政治的、感情的、命运的色彩”。(《中篇小说的兴起》《小说创作谈》人民文学出版社80年版第47页)所以许多小说都以此为题材。对外交往的扩大也促进了这类题材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擅长写农村题材小说,他把自己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的小说创作,谦虚地说成“摆地摊”。然而,这“地摊”上展出的却是雅俗共赏的精品,不仅农民喜闻乐见,城里人也爱看,而且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去。《李有才板话》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篇,读读《老杨同志》,会有许多收获的。一读《老杨同志》,可以学到记叙文的一种结构技巧。想想《老杨同志》的叙事条理,不难悟到其中的诀窍。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老杨同志要到阎家山的缘由,这是从头说起。第二部分紧承前面的话,写老杨同志到了阎家山村公所,村长广聚拿了介绍信去向恒元讨主意,…  相似文献   

14.
在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契诃夫因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而著名。“小人物”的题材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两大主题之一(另一题材是“多余人”形象)。在契诃夫之前,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外套》都曾经塑造过“小人物”的形象,虽然写得很成功,但毕竟只是少数的篇什。契诃夫则是全身心地去关注“小人物”,并把反映“小人物”的命运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题材。表面上看,契诃夫似乎写的是生活小事,实际上却表现了“小人物”的痛苦生活,嘲讽了他们卑微的奴才心理。《万卡》、《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就是契诃夫“小人物”系列小说中的著名篇章。  相似文献   

15.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引导学生观察聋活,丰富想象,激发创作欲望 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启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开拓他们富于童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师可选择学生热爱和熟悉的生活进行观察和创作。如“愉快的假日”、“家庭里的生活”、“春游”等题材。通过画这些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用画笔表现自己生活的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  相似文献   

17.
臧杨柳 《考试周刊》2010,(42):27-28
赛珍殊一生创作并出版了70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其创作信心源自于哪里?她为什么能够如实描绘“中国农民生活”?本文主要探寻赛珍珠作品的中国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时期女作家中 ,迟子建是卓而不群的。她的早期小说着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乡镇生活 ,而坚执民间立场、倾心“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则贯穿她的整个创作。在“爱与死”的传统题材领域 ,迟子建也作出了新的艺术探索  相似文献   

19.
书报之窗     
《电影艺术》八○年第六期刊登了题为《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的文章。作者走访了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青年》杂志社,请这些单位负责青年宣传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工作的同志,谈了对于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看法。他们指出,爱情是一门学问,也是青年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国拍摄出一批表现青年爱情生活的影片,大部分是受到青年们的喜爱和欢迎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爱情题材影片的质量,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以方方的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方方描写的“祖父”、“父亲”、“我们”的形象与命运的解读,分析了方方创作的知识家族特色:“无处遁逃”的历史宿命和代际弱化的精神现象。进而从20世纪中国作家对知识人生题材的创作背景下,分析方方的创作特征:悲剧命运的透视与温婉情怀的哀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