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冯沅君小说创作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沅君笔下的青年叛逆者是作家用以呼唤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张扬女性意识的最突出的形象载体.本文依据其小说文本,从男女青年叛逆者形象的性格塑造及情感模式抒写等话语特点,探讨创作主体女性意识觉醒而又缺失的创作情态.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废都》、《白夜》、《土门》和《高兴》中的四个进城者:庄之蝶、夜郎、成义(特殊的进城者)和刘高兴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弗洛伊德的"创作动力说",进入作家精神世界,对作家创作心理进行探析。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发现贾平凹90年代的创作心理表现出持久的苦闷、失落和漂泊。贾平凹塑造的一系列"进城者"形象正是作者在作品中的精神替代。四个人物形象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作家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入城市的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史铁生是一个沉冥于生命的有限、欠缺又追求无限、超越的作家,诗性的梦想、智性的哲思与神性的祈盼是其创作的三维,这在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亦有所体现。女性形象是其"南方情结"的意象衍生,一方面,具有诗性品质、智性深度与神性导向;另一方面,又由于诗性的幻化、智性的抽象化与神性的虚化而逆转为虚幻的诗性心像、抽象的智性哲思与迷蒙的神性灵光,进而可见作者潜在的心理情结与自觉的艺术创作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4.
青奥之本及其与城市善治的互动方略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青奥会的本质与南京城市善治的互动方略进行了探讨。总结归纳出体育融合文化教育、主旨聚焦世界青年、低碳引领办赛理念是青奥会的本质,更接近奥林匹克理想、更接近体育之"本源"、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是青奥会的与众不同之处,青奥会突出了"体育发展"和"青年发展"两大主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城市善治互动方略:借机推进"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打造"体育友好型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陈独秀先生看来,经过改造后的"新青年"才是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原动力,因而他耗费了大部分时间与心血试图唤醒青年变革自身拯救国家的意识。陈独秀对青年人生观的研究不仅影响了那一代中国青年,且对当代大学生养成"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也相当有帮助。青年只有在正确的"义利观"引导下才能达到自身价值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6.
《恋爱的季节》是作家王蒙创作于九十年代的"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作品中作家对火热的青春、人生有一个重新的审视和认识,虽然"燃烧"了,但却是被灼伤的青春和人生,表现在作品中则是作家对理想的向往、憧憬、怀念和对现实的理解、妥协、彻悟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心理。作者在情感上对火热的革命的认同以及理性的反思,客观上提供了让我们重新审视五十年代的文本,让我们对那段历史行为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南京青奥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青奥会的两个核心关键词"青年"与"教育"为起点,阐述了"青年"与"教育"之于青奥会的价值要义,分析了2014年青奥会承办城市南京在"青年"与"教育"层面上的契合与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南京青奥会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体系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身心一统、和谐发展的生命观;甘于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观;公平竞争、民主平等的道德观;团结友爱、尊崇友谊的交往观以及乐观自信、求同存异的生活观。  相似文献   

8.
《寒夜》是巴金继《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家着力从"发掘人心"的角度,将艺术的笔触探入幽微复杂的内心世界,用多种多样的心理描写手段,对人物心理纵深剖析,体现了人物心理的真实性、复杂性和运动性的特征。《寒夜》中精深的心理刻画代表了巴金"发掘人心"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9.
《废都》中的女性形象是"男权意识社会"的附庸玩物,还是作为作品中完成知识分子迷茫困境中突围的不可或缺的拼图,文坛历来广有争议。我们可以借助西蒙.德.波伏瓦的理论,从"废都"社会背景、女性自主意识迷失原因、作者关于女性形象的思考、女性形象抗争的结局四方面分析,对《废都》中女性形象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有个直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男性华裔作家致力于打破种族歧视性的定型化形象,重塑具有阳刚之气的新型华裔男性形象。而女性华裔作家站在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聚焦于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然而,男性阳刚形象的树立往往是以牺牲女性形象为代价的,女性主体地位的构建又是以"男性中心主义"为批判对象的,结果出现了男性主体意识与女性主体意识的二元对立,以致这些作家之间产生摩擦。本文对华裔男女作家在建构主体意识过程中所分别采用的言说策略进行了对比和辨析,笔者认为华裔男女作家应携起手来,自觉抵制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偏见,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丰富族裔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