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论教师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师学习中存在着备课取向、考试取向、问题取向、读书取向和写作取向,表现出功利化学习、割裂式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多方面问题.本文指出,提高教师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将学习内容从教师的"他者"变成"我者".  相似文献   

3.
叶飞 《江苏高教》2012,(2):123-126
道德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自我的封闭状态中解放出来,形成关心他者、关怀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但是,这种以关怀他者为基本价值取向的道德视角,往往容易被误解,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观念误区。道德教育的"他者"意识和"他性"思维应尽力避免利他主义、为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特殊主义的理解误区,以普遍正义、人我共存的道德理念为基础,践履协商共识、宽容开放、关怀尊重等价值原则,促进学生的"他者"意识和关怀意识的提升,从而真正实现对"他者"的人格尊严以及生命存在的关怀和尊重。  相似文献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以"己"出发的自我主体论观点,以此作为我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基础在逻辑上是无效的。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越来越盛行,他者关怀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欠缺,走进他者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因此,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重塑"他者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通过与他人对话、沟通来实现与他人的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5.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教学时教师应力求发挥学生错误的价值,但在对错误的利用过程中存在"意识薄弱、教师主体、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试对"错误的切入点、错误的生长点、错误的延伸点"三个学习策略进行研究,让学生成为错误的生成者和解决者。  相似文献   

6.
"关心"品质是教师必备的道德素养。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关心"的理解却存在种种误区,主要表明为忽视"他者"需求的关心、"唯他"指向的关心、"唯分数"指向的关心。"他者"伦理维度的缺失是教师对"关心"理解偏差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围绕教师关心品质中"他者意识"、"他者责任"、"互动共在"等核心要素,应关注基于反思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基于关系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以及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师关心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随着终身学习、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网络学习等各种学习形态和学习载体的出现,传统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体验的特点更为突出,"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应当受到关注。教学资源库是信息化社会下进行知识管理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及形态,是研究信息化社会中师生关系的有效视角,因此,以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切入点对"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进行解读,以"他者性"师生关系理论为指导建设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学生视角,解析重要他者对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影响。重要他者的主要表征是他者榜样和他者支持。作为榜样的他者包括历史化、异域化和亲密化的他者,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呈现榜样认同下的模仿与反思。当学生认识到自我与榜样之间的差距时会产生榜样认同下的怀疑与否定,带来创造性学习壁垒。他者支持指他者即权威,通过制度支持、情感支持和策略支持,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行为基础、心理条件和资源保障。学生在他者支持中寻求的是权威庇护,而他者支持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受学生身份影响,这会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受控于成绩和行为表现等外在因素。研究建议,从利用证据肯定学生自我的创造、发挥同伴的榜样领导力、教师善做“无知者”、基于比较优势开展因材施教等方面入手,可以使重要他者在推进学生创造性学习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9):14-23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作为"主导"的教员其自身的学识和授课时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各高校实行的各种教改项目也是在不断探索如何才能让学员效率更高的在课堂上收获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主管"的学员队干部也会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尽量保证学员们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充足的学习时间,但这两方面都是外在因素。而作为学习的"主体"的学员本身的态度这个重要内因往往被忽略。文中从内外两个因素讨论了教员,队干部和学员三方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从内因入手、从根本上改变学员学习现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管天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53-355
理解性学习是在前有知识导引下围绕学习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寻求连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迁移、修正补救、生成创新,展现出一种“力”。理解性学习是一个过程,起始终结,由“内部对话”转而为“外部交流”,由知识领域迁移到生活领域、生产领域,循环往复,直至生命的消逝,尽管它不会直线式的提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它会变得越来越有力,人也变得更智慧、更聪明。一切学习都源自经验,而理解性学习则是运用知识的艺术,而艺术是知识和德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新儒学未能充分地认识到“内圣”与“外王”在古代与现代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致于未能看清这一结构由古代向现代转化的关键所在。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内圣”与“外王”的通透之处在社会的第三域,即公共领域。在我国,只有加强公共领域的建构,才能使得“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使得二者形成相互通透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填鸭式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校园问题和教育危机.80年代初,日本进行了"宽松教育"改革,倡导创造轻松宽裕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生存力".但PISA2003、PISA2006两次测试中日本学生成绩的下降使"宽松教育"成为众矢之的,对于学生学力下降的批判层出不穷.2008年,文部科学省的政策由"宽松教育"转向"去宽松教育"."宽松教育"确实有其问题所在,但学生学力下降不应完全归咎于"宽松教育".对"宽松教育"和学生学力下降的考量,要站在客观的角度,考虑不同群体的阶级立场与教育的系统性;也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时代背景与民族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15.
浅谈建构性学习的内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学习侧重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外在特性, 建构性学习侧重关注学习者学习的内在特性,表现在4 个方面:①发于内——自我需求,从关注外在刺激到关注内部需要;②变于内——自主建构,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③束于内——自己监控,从关注外部管理到关注学习者的自我引导式学习;④成于内——自我提升,从关注外在知识技能的记忆到关注内在品性形成。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把躯体分为内在躯体与外在躯体。"我与他人"成为构建内在与外在躯体的重要参与因素。而在人与人的交往对话中,人群又共同构建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巨大躯体"。躯体和物质世界具有天然的开放性的交换关系,躯体成为内在自我与外在世界沟通的中介。巴赫金所阐释的"躯体"是一种价值向度上的"躯体",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有重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石化现象”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掌握英语语言系统和英语实际使用之间的矛盾,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不平衡,学习语言的动机和态度,语言学习的负向迁移等方面分析中国各层次学生在国內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石化现象”的內外起因,并探讨了如何从英语基础教学抓起,通过增加正迁移,减少负迁移,强化课堂教学的促进功能及语言学习认知方法的改进等来防止或缓解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石化现象”,以提高英语学习实际效果和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学习理论是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一理论将教师指导、领悟、学生的参与融为一体,强调学习的生成,使学生真正地学会知识,而并非学过知识,并且增强学习的内部动机。  相似文献   

19.
"团"之"揣"义的产生是外力干扰词义发展进程的结果。人们对"用耑为专"的"过度类推"导致"抟(团)"写成"揣";又因声符"耑"误读"抟(团)"音,并在儒、释经典中高频出现,"团"最终感染了"揣"义。研究证明,在充分研究词义发展内部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关注词义发展中的外力干扰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事件结构分析的方法考察流行语"被就业"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得出"被"的语用功能是凸显"有主观外因而内含状态的"事件特征。这种解释方案还可以很好地回答"被"字句研究中一些没被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