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新闻媒介称之为“外交核爆炸”,轰动国际社会。 “富尔送上门来了!” 1963年8月的一个早晨,我刚进办公室坐定,机要秘书就送来我国驻瑞士使馆发来的急电。正在瑞士达沃斯休假的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去伯尔尼会见我国驻瑞士大使,要求再次访华。  相似文献   

2.
轶事之一:毛泽东主席激动地与机要秘书握手 新中国的建立震动了世界,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反响:作为支持过中国革命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最快作出反应的国家,开国大典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照会就发到了中南海。当毛泽东看过机要秘书送来的莫斯科照会之后,  相似文献   

3.
<正>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建交联合公报。这份公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外国政府就建交问题发表的一项内容最为简洁、措辞最为独特的公报,因为它只有短短的两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这份建交公报却对当时的世界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1970年加中建交为例,深入解读加拿大外交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社区网络及微博此类新媒体的兴起,法国紧跟时代潮流,把这些新兴媒体形式应用到公共外交工作中。以2011年"中法文化之春"活动为例,该活动官方通过与国内知名社区网络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微博合作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受众广度、增强互动强度,助推活动成功举办,收效显著。笔者通过网络数据统计的形式,调查新兴媒体形式在公共外交领域中的影响力,及其赋予了公共外交怎样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白琨 《青年记者》2015,(8):79-80
全球化时代,国际传播的主体、内容和方式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形象塑造与软实力提升是对外传播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上述问题在中法建交50周年的热点活动中得到了有效解决,展示了中国积极稳健且富有成效的对外传播战略。中法双方全年举行300多场纪念活动,涉及30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中法关系的全面性和高水平。重要活动如下:庆祝中法建  相似文献   

7.
<正>1970年代,"文革"之风甚嚣尘上,中国外交却真正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以"乒乓外交"为契机,中美关系朝着建交的目标"迅跑";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秘密地越过自己亲密的东洋伙伴,直闯北京紫禁城,这股冲击波引起的反响在日本列岛"非同小可"。于是,形势骤变:7月7日,田中角荣登上日本首相的宝座;接着他发表了"要加紧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讲话,这一主张立即得到了自民党内大平、三木和中曾根派的支持,形成了"主流"。同时,日本国内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也日趋高  相似文献   

8.
陈健 《青年记者》2007,(16):22-2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之所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中俄双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倪玮 《报刊之友》2013,(10):48-50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_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0.
引言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内容涵盖了两国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传媒、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之所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中俄双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外交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公共外交的形式来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俄罗斯在公共外交领域应当说基本上是刚刚开始。作为一个"新手"或"后来者",近年来俄政府也开始学习西方一些国家经验,重视公共外交。在这个过程中,以"今日俄罗斯"为首的多语种电视频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电视为载体,利用多语种的优势,向国外民众传递外交信息,拓宽外交渠道,从而达到媒体公共外交实现的目的。本文以"今日俄罗斯"电视台为例,探讨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作用,以期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供我国对外传播媒体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3月,习近平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开始首次出访以来,迄今21个月间,已完成11次出访,到访国家31个。其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州和五大洋洲这五大洲,意味着中国新的外交布局已经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13.
1971年初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在那宽敞’、明亮的大使办公室里,办公桌、书架上摊满了许多关于摩洛哥的书籍与资料。张伟烈大使经常在这里埋头读书。他是中国驻摩洛哥第三任特命全权大使,来到摩洛哥已经好几个月了,迟迟未能递交国书,因而也不能以大使身份开展外交活动,这段时间正好用在潜心研究摩洛哥的历史上了。  相似文献   

14.
郭玲 《大观周刊》2011,(15):26-27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开始担忧我国的发展对其自身发展的限制与影响,“中国威胁论”迅速蔓延。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与形势,我国逐步调整外交政策,确立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与战略。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个例(新浪微博“billgates”账号),展现出个人微博产生的外交效果,发现名人微博有制造议题、引导舆论、构建形象等优势。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将微博中人与人的关系量化,使用专业软件Ucinet和Rost进行数据分析,体现微博网络传播时形成小圈子,普通人置于圈外“围观”--即“小圈子”和“弱关系”的缺点。此研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证意义。理论意义在于,就名人进行公共外交的优缺点进行案例陈述,实用性在于对名人如何更好地进行公共外交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付玉 《新闻世界》2014,(7):389-391
2013年3月22日到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彭丽媛先后访问俄罗斯和非洲等国,"第一夫人登场"受国内外媒体和舆论的关注。中国"第一夫人"在国家外交中通过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外交方式,担任着多种角色,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维 《新闻天地》2011,(1):15-16
做资江煤矿“7.9”瓦斯突出事故调查时,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做深度记者。记得2003年7月9日下午,我正在办公室收拾桌子准备下班。突然,电话铃急促地响个不停。我抓起来接听。是一位好友:“资江煤矿发生矿难了,你知道不?”  相似文献   

18.
尹妍 《新闻前哨》2014,(3):50-51
(一)概述。2013年11月29日,英国首相卡梅伦第二次访华前夕.一个实名认证为“英国首相”的新浪微博账号诞生,为首相访华预热。当天下午五点,第一条微博发布:“中国的朋友们,我非常高兴能加入微博。期待不久后的访华!”在卡梅伦正式访华前的三天内的三条微博内容皆为首相与“中国元素”的互动。该号开通一周时,微博粉丝数为386072人,微博11条.单条微博平均转发量9769条,平均评论量为7685条。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全国两会上,公共外交议题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建设,为中国各方面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传统的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的良好载体,也将使对外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更灵活且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正>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并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