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深入地解剖了"一周CP"这一线上恋爱交友平台对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构,并从其媒介使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和媒介的"弃用"与不满足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本文以"理想爱情"来概括"一周CP"的线上技术和匹配机制所建构起的爱情乌托邦,以及其所试图传达和宣扬的恋爱观念;以"爱情理想"来概括女性使用者在媒介使用和"弃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个人恋爱观念。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断裂之处和矛盾之处的分析,深入理解当代女性的婚恋交友行为和个人爱情理想,从而解读更为宏观的社会心理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3.
马婕 《编辑之友》2011,(4):64-65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要原理,又称"守门人"理论。然而,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更新换代,媒体及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使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媒介受到冲击。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频繁使用,传统媒介的受众群有了一定的分散。传统媒介把关人理论面对新的挑战,在新的媒介与传统媒介相互交融又相互竞争的环境下,如何对传统把关人角色进行重新审视,是新媒体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新问题。一传统把关人理论"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使用"经常作为与"传统媒体使用"相对立的概念获得学界的关注。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家族的迅速壮大,"新媒体使用"在量化研究中的内涵外延也日渐模糊。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元测试(meta-instrument)问题--在用户使用行为和媒介效果两方面,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是否清晰可分?基于对二手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不同的网络信息渠道/平台在使用频率上呈现异质性,在媒介效果上也难以作为同质化的"新媒体"或"网络媒体"一概而论。同时,门户网站在用户使用频率和使用效果上,更接近于传统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而非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新媒体使用及其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新媒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资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受众研究一直是传播学中重要的研究部分,很多理论家将其归纳出不同的受众研究传统。本文在新媒体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角度,探究热剧通过新传播媒介"火"起来的特征,发现受众呈现主动性、选择性和交互性,媒介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等规律,在新媒体时代较明显地出现。  相似文献   

7.
左莉 《新闻爱好者》2021,(2):I0005-I0006
一、引言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行业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比如: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出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等等。基于新媒体对教育行业,对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笔者就季海菊撰著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2014年12月东南大学出版社)一书进行评价与研究,并进一步探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昭示着一个新的媒介环境的出现并发挥影响。面对新媒介环境,传统媒介如何利用和善用新媒体成为必修课。以江苏卫视新浪微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电视媒体是如何利用微博来转变其传播方式和风格以借此来吸引更为年轻的受众,从而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这种对微博的利用不止是工具的利用,更重要的还在于传播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电影不仅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认知框架。本文借助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结合性别身份认同的相关研究,对获得"百花奖"的抗战题材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创作近代女性角色时,创作者在中国传统女性的框架中融入了现代女性的观念,赋予了近代女性富有时代内涵的性格特点。同时,面对消费文化的热潮,当下大众媒介将"女性"作为博取眼球的工具,背离了主旋律文化引导的方向,应当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0.
在科技进步助推下,各类新媒体形式方兴未艾,人们逐渐乐于从网络、手机、微博等媒介通道获取信息,由此给信息传播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新媒体下的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这一趋势,对传统报纸新闻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传统报纸新闻媒体的核心传播优势逐渐失去。鉴于此,在新媒体背景下分析传统报纸新闻采编问题困境,研究寻找破解对策,关乎传统报纸媒介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移动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基于信息传播的移动性,具有移动性、私密性与融合性等特点。较之传统媒体与固定网络媒体,移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决定其将是与人类对信息的心理需求直接产生应对的媒体形态。移动新媒体的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将不仅是外显的媒介接触方式、使用行为上的新变化,更在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以至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媒介接触方式的变化造成的对特定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对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的影响将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传统媒体记者编辑岗位趋向饱和,传统的新闻学教育逐渐显露出日益枯萎的颓势。而既有的新闻传播课程设置是否适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是否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催生的媒介化社会,成为事关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生死的关键问题之一。新媒体的概念是动态演进的,每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较之于前都可以称为"新"媒体,无非是一种介质,一个信息交互平台。但是在当下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核心,以多媒体和交互式为最显要特点的"新媒体"面前,从前所有的媒介形态都只能称为"旧媒体"或者俗称"传统媒体"。正是在这种全新媒体的语境下,似乎有一种反应过度的现象,即认为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课题调查发现,大学生"新媒体依赖症"存在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为克服大学生"新媒体依赖症",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为推进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我们需要通过高校、社会、家庭这一系列"组合拳"的"齐合力",让大学生既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极大便利,也有效地克服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5.
康彬 《新闻知识》2013,(1):9-11
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功能发生转变以及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媒介环境的变化又会引起受众观念与行为的变化,这最终导致了受众身份与角色的变化。本文就将对新媒体时代的积极受众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新媒体时代积极受众的划分及其表现来展现新媒体受众的新特点以及其与传统受众的区别,同时还对积极受众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2):20-23
电视新闻作为"三农"报道的主力军,无论是其传播观念还是传播行为都存在着诸多不科学之处,加之新媒体崛起造成的媒介竞争加剧的现状,以及电视负有配合政府管理和农村发展的责任,这些均对电视"三农"报道的转型形成倒逼机制。做品牌化新闻、互动性新闻、发现性新闻以及故事性新闻成为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推进"三农"报道转型、占据农村媒介市场的尝试性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关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调查,发现对新闻的关注程度越高、新媒体事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的形成越深刻;女性比男性对"新媒体事件"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受众对事件的记忆的形成受到了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媒体事件"的集体记忆有割裂、分化的趋势,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在"热点"发生时卷入更深入的人更容易形成集体记忆,而卷入程度较低甚至当时没有关注到热点的人则更偏离了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过剩或信息膨胀时代———网络传媒时代。新媒体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息息相关,是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它融合、涵盖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传播特征,延伸、拓展了以往各传统媒介的范畴及功能,深化、升华了以往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境界。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因而被称做是一场“革命”。虽然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传统电视的普及率、覆盖率相差甚远,从技术的纯熟程度、信息的可靠程度及理想传播形态的现实程度等方面来讲,也远不如…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互联网改变了传媒生态。受众对于媒介的使用更趋多元与个性化,媒介融合被提上日程。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中央提出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的深层融合,借助广电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视听新媒体的综合实力,使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传统广播积极进军新媒体领域,拓展传播渠道,谋求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陈曼琼 《新闻通讯》2014,(11):11-13
澎湃新闻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先列,其发展的动因是对新媒体大局的顺势,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其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创新和探索,发现澎湃新闻从环境监测、自我确认和人际交往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基于以上发现,对澎湃新闻的发展进行思考,认为其作为发布长篇、深度报道的"重媒介"与受众的"轻阅读"存在着矛盾,同时在内容与技术两个维度应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