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已经从组织化生产转入社会化大生产,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员,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后真相时代下,似乎新闻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情感和舆论。由于没有一套适用和规范的审查机制,自媒体信息没有经过审核即发布,假新闻在网络中广泛传播。有的主流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跳过核查新闻这关键一步,导致假新闻持续扩散,从而增加信息的不可控性、易变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损害了公信力。因此,严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的整合效率,强化新闻公共服务功能,建立新闻事实核查机制,提高受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及时正确地引导舆论,才能重建主流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后真相"引发的伦理问题越发严峻。虚假新闻、反转新闻、媒介审判等关乎媒介伦理的问题一再出现,挑战公众的神经和政府部门的能力。本文试通过后真相的现实背景,归纳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件传播的特征,以期寻求更加完善的传播方式,为后续新闻工作者以及政府机构解决舆情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谢杰  石兰夫 《今传媒》2023,(4):44-47
后真相时代,情绪在前,真相靠后,使得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较大冲击,主流媒体面临着议题难以聚焦、逆火效应突出、理性让位于群氓情感的舆论引导困境。面对后真相时代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新问题,本文提出主流媒体要从自身出发,健全传播体系,加强技术研判,联动意见领袖,贯通线上线下,担负起舆论引导的排头兵职责,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相似文献   

4.
在2007年4月16日对"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前期报道中,部分媒体为追求新闻的轰动性而忽视了报道的真实和准确,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本文仔细考察传播事件的详细过程,追究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在媒介竞争激烈和新媒体异军突起的现阶段如何树立良好的媒介公信力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经济建设发展中,后真相时代慢慢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此时新闻舆论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舆论失焦现象加剧,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成为新时期发展关注的焦点。根据后真相和舆论失焦的理论知识,系统了解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突发事件,分析后真相时代下舆论观点的非理性、舆论主体的转移性、网络环境的固化性等特征,明确舆论失焦现象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受众、自媒体、社会这三方面入手,根据反思内容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有助于在规划优化舆论环境中保障新媒体技术平台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肖萌 《视听》2023,(5):25-28
从媒介环境三层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后真相时代”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客观现实与网民之间客观存在着区隔,导致网民通过学习和媒介两种渠道认知客观现实,缺乏亲身体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媒介现实受到算法、从业者、事件相关者现身说法的影响,导致偏离客观现实;受众选择与传播信息时具有主动性,包括对多元信息的选择、情感的驱动、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因此,对从业者的再教育和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众声喧哗的"后真相"时代,事实让位于情感、观点与立场,网络舆论失焦现象频频发生。本文结合现实案例,从大众媒体、受众、自媒体平台以及政府等多方面分析后真相时代舆论失焦产生的原因。社交媒体的情绪动员、互联网时代的受众狂欢、官方认证的姗姗来迟以及平台方的低调助攻都为舆论失焦提供滋生的土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9):88-93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出现了客体流动性、本体撕裂与极化、主体由精神聚合体向情感聚合体转变等新特点。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时效性和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导致信息接触的不全面,舆论客体由"可读"、"可见"走向"可写",一改过去舆论客体相对静态封闭的特质;由协同过滤和算法推送导致的信息接触自主化,意见表达个性化,使得舆论主体更加倾向于处在和自己意见接近的群体中,依赖群体情感走向聚合,逐渐丧失了作为舆论主体的自主性,从而导致舆论极化,观点撕裂,共识难以凝聚。  相似文献   

9.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9):66-66
“自由”,是个神圣的字眼。自由是每个人的,也是全体人的。在“自由女神”火炬下的美国,政府和所谓主流媒体合谋假新闻已不是一次两次了,掩盖真相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别人说了几句真话,就恨得咬牙切齿:“我炸了你!”为了国家政治利益,你有说假话和保持沉默的自由,但你也得尊重别人讲真话的自由是不?“免费”,是个诱人的字眼。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信息免费时代”,报业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对越来越挑剔、越来越期待“免费”服务的读者。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免费”,不过是技术创新与营销创新的产物。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羊毛出在…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越来越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背景下,一些媒体平台和社交中的个人,为了达到舆论话题的吸睛性,通过隐蔽的话题导向设置最终使人们对事实真相的关注力度低于对舆论传播内容的关注。从而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舆论生态。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下,以"重庆公交车"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后真相"时代的舆情特点的分析,针对广泛出现的传统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社会网络信任异化等问题,通过国家理性规制,创新治理模式。媒体深度调查,坚守新闻的客观性。个人独立思考,提高新闻辨别能力。期望使社会舆论回归理性状态。  相似文献   

11.
徐雅琪 《视听》2023,(5):29-32
哲学领域的真相观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康德提出的“合理性”颠覆了基础主义时代秉持的真理符合论,真相观就此进入相对主义时代。现代哲学家与新闻学者注意到语境、建构性对于真相观的影响,客观性作为人们争取还原本质之真的一种策略性仪式逐渐确立。新闻业界对于“后真相”的警惕本质上是情感转向挑战真相观传统的焦虑型反应,媒介技术迭代、新闻生产进一步液化等确实催化了种种乱象,但“后真相”并未颠覆新闻业根基,其本质在于无共识以及信任走向异化。由此来说,中国新闻业面对的挑战是结构性的,事实核查无法解决经由时代棱镜折射而放大的体制机制缺陷。  相似文献   

12.
孙晓莉 《声屏世界》2021,(12):33-34
牛津字典将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感情以及个人想法,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该词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大背景下被广泛使用并被公众得知.话语权的下放使得人人都拥有麦克风,UGC、PGC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得新闻生产的主权不再全部由传统媒体所把控,但随之而来的由于把关弱化、新闻审核机制缺乏,致使反转新闻、假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14.
新闻反转、网络谣言等事件频发,标志着"后真相"时代到来。本文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分析"后真相"信息传播主体的狂欢过程,总结角色、观众间的传播机制,反思"后真相"现象。  相似文献   

15.
"后真相"是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影响舆论的特殊现象,"后真相"时代便是这一现象成为普遍的时代。经过2016年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当选两大"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后真相"的使用量开始迅猛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后真相"对于一个国家形象的传播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一个国家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至关重要,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要面对"后真相"时代对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难题,并要表现出一定的应变与调适。  相似文献   

16.
王彤 《新闻传播》2023,(16):107-109
经济、技术、媒介素养等多种因素致使假新闻频发,新闻反转现象不断,后真相时代随之到来。引人瞩目的是网络意见领袖对用户声音及舆论引导的影响很大,意见领袖很容易引导网民非理性表达,而匿名发帖的加持,使得非理性声音逐渐扩大。后真相舆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很多,不仅损害媒体公信力,还损害新闻真实性,使得民生新闻的发展道路受阻。具备一定声量的媒体更应引导正向舆论,避免后真相的再现。网络意见领袖应承担社会责任,专业新闻媒体则更应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而党政媒体机构应禁止非公有资本参与采编业务,提高媒介素养再教育,净化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17.
刘瀚擎  陈功 《今传媒》2022,30(4):5-10
后真相社会,公众对事件传播方向的影响不断增强,公众情绪逐步超越理性,对事实走向构成干扰。但在社会发展中,公众从未放弃对真相的辩驳思考,而主流媒体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也遭遇舆论失焦、传播权分散等困境。本文在剖析主流媒体信任困境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信任的三条路径:其一,着力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及其传播影响力;第二,建立新媒体的新闻准入规则,加大监管力度;第三,推动事实核查新闻建设,纠正原有的信息偏差,重现新闻真相。  相似文献   

18.
在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知道“真实”其实包括两层含义:真实的现象和真实的本质(为论述方便,我们把客观的真实现象表述为“真实”,把区别于表面的、事情的本质真实表述为“真相”)。两者必须是统一的,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特别是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后果犹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公信力确实是当下每家媒体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肃问题,其中的核心之处就是“信”。没有对法律的信仰,人们就无法看到公正。同样,媒体没有对真理的追求和信仰、对真相的真实反映,就无法获得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中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四个舆论场叠加构成的传播场域中,主流媒体应在传播深层结构上起作用,为社会文化传播提供框架:发挥主流媒体专业优势,建设好重点新闻网站;以主流媒体职业道德和编辑模式规范网络新闻传播活动;把网络信息纳入主流媒体报道框架之内;通过做新媒介的内容和观点供应商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为网络舆论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