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子若 《今传媒》2020,(2):16-19
近年来,表情包在互联网社会迅速发展。表情包以其直观性、低门槛、娱乐性和高容纳度在网络社会中广泛被使用,其强大的可塑性和包容性带来了很多商机。本文从表情包的发展过程、传播特征和传播功能三个方面,来对表情包这一传播现象做出讨论。研究表明,表情包成为塑造个人形象、解构主流话语以及表达意见的新载体,探析其传播规律对研究网络传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表情包是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将语言、图像、动作等元素融合,大大提高了话语表征的传播效果。网络表情包具有丰富的视觉特性,其使用体现了视觉碎微化的特征。用辩证批判的观点看待当前表情包及文化流行行为,表情视图的传播既有积极意义,如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能让青年群体不断产生自我情感满足、群体认同、社会安全感等情感能量,同时也要深虑当表情包极度泛滥时所带来的解构主流文化、消费与娱乐至上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以社交媒体为主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表情包成为了社交空间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话语符号,大学生作为表情包文化的重要参与者,通过表情包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自我表达。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表情包使用情况反映出的深层次文化现象的探析,从语言文字表达、娱乐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探析表情包文化的内涵,认识表情包表象下隐藏的文化现象和精神内涵,以便通过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社交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语境下人们的视觉需求与生产自觉被进一步激发,一种新的符号"表情包"兴起并开始占据网络视野,以戏谑去严肃化的方式解构严肃政治和社会命题,构建起独特的话语体系.符号是"携带意义的感知",本文将"FB表情包大战"看作一个符号化的过程,结合符号发出者的特征,从符号意义发出与接收两个环节出发,探讨"FB表情包大战"中表情包符号意义的表达与实现.  相似文献   

5.
纪淑芹  杨萌 《新闻传播》2023,(17):52-54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图像文本以网络表情包的形式呈现,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交流方式,即不需要信息的传递者以大量的文字表意,仅通过一个表情包即可完整表达。网络表情包通常包含复杂的信息和扩展,具有简洁有趣的图像,使受众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这满足了当今社会人们的沟通需求,并且广泛存在。作为发展中流行的话语系统,表情包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媒体软件进入日常工作和公共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社交媒体中表情包使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思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从最初的美式ASCⅡ到现在的表情包,表情包迅速发展成为网络传播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新的网络文化。本文梳理了表情符号的分类,从受众的角度,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周璇 《现代视听》2012,(9):32-36
最近网络蹿红的"杜甫很忙"或者"XX很忙"等网络用语体现出了网友的恶搞与涂鸦。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网络公共空间中话语的再生产和传播,作为一种虚拟公共空间,互联网在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杜甫传统形象的解读和对现代形象的分析,得出我们对精英形象的恶搞应该把握住"度",即话语的解构和重构是有界限的,在市民社会日益成熟,公共空间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规范公共空间话语的产生和传播还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交网络崛起后,人际交往中的特色之一是网络斗图和迷因现象流行,网络表情包的流行符合了人最本能的直观表达和情感需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互动式话语表达方式,在社会减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容易在民间和官方的沟通中形成一定的壁垒,造成社会话语生态发生变革,为社会不同社群对话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以流行语、表情包、热梗等为代表的网络迷因已渗透进各类社交场景,成为现代人日常交流中一种新型交流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断重构着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景观。本文主要聚焦于网络迷因的生成机制与连接逻辑,探究网络迷因如何通过身份认同、社会互动、游戏狂欢、情感话语等方面充当数字化的社交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不同个体、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连接与互动,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迷因火热传播背后潜存的表达能力退化、过度娱乐化等现实风险,为洞察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以及数字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8,(3):47-54
本文以符号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为视域,对表情包的符号"内爆"所致的意义错乱、刻奇主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认为,表情包作为虚拟社会中一种新的话语和行动象征,在戏谑精神和刻奇主义的掩盖下,具有消极抵抗和自我解构的修辞意义。通过表情包这一病毒式传播的图像"武器",新生代网民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而这种竞赛性、消解性的图像政治,也将导致符号去主体化后的自我"内爆",并塑造一种游戏的、可供消费的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1.
“图像时代”层出不穷的视觉景观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视觉经验,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风靡于青年群体的动物表情包呈现出复杂的文化杂糅性,它受到日本ACG文化影响,形成以“萌”为表征的文化景观,同时在本土“暴漫”文化、草根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更多元的“萌”之形态。动物表情包的萌式表达在无形中重构了青年社交的话语体系,其内在的符号意指实践和不同的语图关系共同生产了“萌文化”的视觉表征:后现代式的、反逻辑的、浅层化的。归根结底,根植于动物表情包“萌”之意象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情感结构和现实心态,一方面,它突破了中国人传统的情感表达模式,另一方面,部分动物表情包所蕴含的犬儒主义逻辑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的抵抗性和斗争性,且“萌”的视觉迷惑性也在无形中遮掩了部分消极心态和低俗内容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严励  邱理 《当代传播》2015,(1):41-43
网络流行语在反应网络舆论、建构流行文化的同时,经历着从流行语向话语的转向。网络流行语话语建构的根本原因是传播机制及传播技术的变迁。网络话语的建构过程是网络流行语从符号替换向符号重构过渡、从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演进的进程。话语作为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其重要的前提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平台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特定的社会性语境。如今,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话语平台呈现出了民主化趋势,同时也呈现出了社会性话语建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表情包在互联网"虚拟江湖"与移动端"指尖江湖"传播互动中应运而生,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与语言模式,但表情包中的伦理问题凸显正在消解主流价值观与话语思维逻辑。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与探讨。从传播学与符号学视角对表情符号的概念进行界定及对人文关怀、意义悬置、低俗文化泛滥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法律、技术、教育宣传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新媒介的崛起,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之中,在此过程中,网络文字涂鸦成为亚文化群体宣泄、反叛和解构的工具。通过文字涂鸦,公众表达的原有障碍被消除,新闻的生产、消费和传播模式被颠覆。涂鸦者主要采用拼贴的方式来解构文字,重构代表个人经验的符码;接受者在观看的过程中进行解读并映射自身,他们将意识形态话语注入其中,并由此建构起共同的话语空间。网络文字涂鸦亚文化是网络社会中一种符号化的抗争,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游戏狂欢,其对权威话语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表情包的主要使用者,“斗图”行为在大学生利用网络互动沟通时常有发生。热衷、偏爱利用网络表情包进行情感抒发和表达观点,已成为大学生这个群体显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在承认网络表情包所具备的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我们应理性看待它所引发的问题,合理提出解决对策,推动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语境下,过去主流媒体"高大全"式的话语体系面临着解构和重构。媒体深度融合是传统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关键,其最终落脚点是能否讲好故事。从传播的"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对谁说(Whom)"四个要素出发,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好工作:叙事主体形象化、话语体系故事化、传播结构立体化、阅听对象定向化。  相似文献   

17.
表情包作为重要符号在线上沟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当代际沟通中出现真人表情包时,中老年人无法准确解读,易造成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真人表情包是否会对代际沟通产生影响。研究以20-30岁的大学生和45-65岁的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控制实验,样本量为40。研究发现,在使用真人表情包聊天的情况下,代际沟通感知差异扩大,证实了真人表情包的使用会对代际沟通产生影响,并发现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中老年群体上。  相似文献   

18.
俞超 《当代传播》2011,(1):35-36,39
本文从网络传播技术的文化分析入手,指出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解构-建构"文化身份的技术暴力倾向:网络传播的解构性,不仅表现在对个人传播身份的匿名和消解,还表现在对传统大众传媒"理性"信息传播的反拨、修正和建议,以及其具有多元化、集合性信息合力的议程设置.由网络技术衍伸的传播文化进而导致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使社会文化在多...  相似文献   

19.
得益于数字化发展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普及,网民借助图像抒发个体情绪的需求随之增长,表情包在网络社会引发热潮,并逐渐融入日常网络社交之中。从后现代语境来看,这种具有碎片化与多元化叙事风格的表情包,不仅是青年网民群体在热门事件中的情感和话语表达方式,更是通过符号的"拟像"与"戏仿"打破了时空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花腔》文本呈现的语词修辞、叙事修辞、历史修辞三个层面的话语分析,阐释作者如何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对个性修辞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