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2.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3.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张登邑 《新闻世界》2014,(8):431-43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艳清 《东南传播》2020,(1):147-148
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建设工程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通讯,也称概貌通讯。视听作品由于画面的易逝性、受众接收的浅表性、制作的复杂性等特点,在创作之前需要更多的精心策划,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多视觉之外的精力投入。研究结合具体风貌类视听作品案例,从真实性的表现,风貌特征的呈现以及背景材料的使用分析其作品特点进而尝试探讨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创作技巧,为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创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陈菁瑶 《东南传播》2013,(7):129-130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杰出和重要人物通过真实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理性与情感相汇,历史与人物交融,兼具审美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作品选题、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细节处理及审美追求五个方面对这类新闻作品要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解析,以发掘其创作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8.
风貌类新闻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它记录着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然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特点摒弃此类节目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本文从新闻价值、叙事逻辑、镜头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出发,以《岩松看日本》为例,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风貌类新闻作品题材广泛,由于传播手段的不同,风貌类新闻作品在电视媒介中的传播比报纸中简单的文字消息或通讯传播效果更好,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类作品往往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整个社会环境,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体验。本文以央视《东方时空》2005年推出的"岩松看台湾"为文本,从选题策划、采访对象和倾向态度三方面分析了风貌类作品的视听语言。"岩松看××"是央视在2005年起推出的一档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电视媒体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成为摆在电视媒体人面前的新课题。央视财经频道2016年"聚焦双十一特别报道"在报道选题方面具有新鲜、多元与贴近的特点,在报道的叙事形态和视听元素上有了新的呈现形式,运用了更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创新了数据新闻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处理,为电视媒体的数据新闻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之间存在的矛盾,探讨平衡好两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方法,以期协调好新闻背后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进一步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希望推动呈现自媒体行业发展新面貌。【方法】文章基于以往文献的梳理,以明确自媒体属性为前提,对新闻类作品著作权保护与自媒体表达自由平衡进行思考。【结果】新闻类作品具有信息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作为商品的新闻类作品的生产需要投入各类资源,但作为信息的新闻类作品又关系到公众的知情权、自由表达权,影响着公众舆论。【结论】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用户生产内容大多不具有营利目的,不妨纳入合理使用范围内;以此为业的商业生产内容具有营利属性,更应该受到法律、技术、机制等的规制。  相似文献   

12.
王文竹 《新闻世界》2013,(8):310-311
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数据是视听新闻作品可以运用的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小到事件发生时间,大到国家经济运行形势,都需要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而当前的视听新闻在对数据的运用上,大多还处在简单罗列的水平层面。本文从当前新闻实践的一些案例出发,具体分析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数据运用的方法,以期为视听新闻作品突破数据运用枯燥乏味的桎梏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作品,系列报道《解码十年》以客观、权威、多维度的数据及其变化为切入点,以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沉浸式视听体验和故事化表达为手段,将宏观数据叙事与微观个体表达相结合,生动、立体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十年巨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2013年9月报人江艺平退休视作中国新闻业面临的一次"热点时刻",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讨论新闻权威的塑造问题。文章以新闻人的纪念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人如何来讨论这一退休事件以及这种讨论对新闻业具有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新闻作品的内部组织和整体安排。它包括新闻材料衔接过程中的过渡和内在联系,以及新闻材料的选择和整体排列构建。新闻结构是新闻作品的骨架,关系到新闻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传播效果。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否则会削弱新闻作品的表现力。视听新闻作品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外部结构、内部结构和符号结构。无论什么样的视听新闻作品都应立足于对新闻事实内在关系的恰当反映;是否有利于新闻作品主题的表达;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是否符合受众接受能力和习惯这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14,(3):3
对于记者来说,最常用的是正面表述角度,如"某年某月某日某单位举办了什么活动",往往是站在活动组织者或线索提供者的角度去报道。更多的情况属于"规定动作",不允许超规越矩,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或事实面前,如何突破常规,求新求变,独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电视民生新闻要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创新节目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方式,挖掘视听语言的合理性因素渗透到节目中,提高新闻的艺术色彩,打造高质量的新闻节目。视听语言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应用要从健全评估体系、创设批评氛围和提高媒介素养等方面展开,提高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加强自律,为受众创设喜闻乐见的新闻节目,传递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新史学:感觉·图像·叙事(第一卷)杨念群主编,中华书局,2007新史学:概念·文本·方法(第二卷)孙江主编,中华书局,2008历史就是叙事历史就是叙事。是某人将某事表述给某人。某人是某事的观察者或参与者。某事指特定时空里发生的事情,表述(representation)是再现某事行为,而听/看某事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建构的故事是再表述(re-representation)。历史就是如此被不断演义下来的。曾经听说过一则故事。话说一艘在海上游弋的豪华游艇将要沉没时,为了延缓下沉时间而等待救援,船长需要说服一些乘客舍身跳入海中。对于不同国籍的乘客,船长分别使用了如下说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