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敬肖瑞 《视听》2020,(1):100-101
电影《芳华》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青春年华的文职战士,在战火与芳华中,经历成长的洗礼,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故事。本文旨在通过对《芳华》长镜头创作技巧的分析,发掘作品本身蕴涵的艺术魅力,探讨在电影中关于艺术创作技巧的新方法、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而优秀的小说文本也在与电影不断进行着跨界改编合作,共同完成故事叙事的篇章。在时代的发展下,以严歌苓为代表的海外华文文学成为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性话题的作品出现,其从自身出发的身体体悟而凸显的自由的人性价值与极具电影化的写作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屡屡被翻拍。然而,尽管小说文本与电影作品在时代的探索中发展出了相对适宜的合作道路,但它们在叙事方面仍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本文从叙事视角的角度以冯小刚导演拍摄的改编自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芳华》为例,探讨在时代视阈下小说与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黄雅婷 《出版广角》2018,(11):57-59
美国华裔女作家严歌苓最新出版发行的小说《芳华》是2017年度热门畅销书之一,冯小刚导演的同名电影《芳华》的上映更是带动了读者对原著小说的阅读兴趣,并成为社会热点讨论话题.小说的更名体现出了作者对文本记忆的选择,读者群间代际记忆的差异与修复,体现出了媒介记忆的植入与推广.这部小说不仅贯穿了中国当代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也展现出了读者对于特殊时期文化记忆的接受与需求,成为一个探索历史、记忆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新样本.  相似文献   

4.
李彧 《今传媒》2016,(8):103-104
《美人鱼》是周星驰2016年春节档推出的新片,影片上映以来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美人鱼》虽然沿袭了周星驰以往的喜剧风格,但在关注海洋生态、关心和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本文以《美人鱼》为研究对象,从环保视角,深入分析《美人鱼》的叙事视角、叙事形态、叙事话语及其高科技叙事手段。  相似文献   

5.
谢培 《东南传播》2013,(6):92-93
电影中的叙事是电影和观众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叙事不单单是影片情节的介绍,其中隐含了很多的信息,这些隐性的存在是一种现实的细节,也是电影人物形象饱满之所在。电影叙事学中的某种内在的东西在《听风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乏一种局限和过激,电影中存在的一致性和复杂性都于无形之中穿插在各种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6.
阮娜 《东南传播》2021,(11):53-5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国众多媒体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党史类节目的创作宣传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我党的百年历史呈现在公众面前.本文以福建新闻广播创作的百集系列专题《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为例,阐述在融媒体语境下,党史类节目的创新性表达,从党史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融媒语境下的叙事创新和传播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类型的节目创作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阮娜 《东南传播》2021,(11):53-54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国众多媒体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党史类节目的创作宣传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将我党的百年历史呈现在公众面前.本文以福建新闻广播创作的百集系列专题《红色旋律里的百年芳华》为例,阐述在融媒体语境下,党史类节目的创新性表达,从党史类节目创新的必要性以及融媒语境下的叙事创新和传播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希望为相关类型的节目创作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楠 《今传媒》2013,(1):80-81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出现了诸多的人物,人物的行动必然会受到其心理变化的影响,而人物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精神分析中本我、自我、超我为理论依据,通过对《金陵十三钗》中不同人物或人物群的心理变化的分析,阐述《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  相似文献   

9.
蒋茜茜 《新闻世界》2014,(5):228-229
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部影片进行解读,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等角度剖析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芝颖 《今传媒》2020,(4):116-117
《影》延续了张艺谋擅长的古装、宫廷题材,在极致的东方美学包装之下讲述了一个具有西方内核的戏剧性故事,既满足了中国观众的深层民族心理,又契合了西方观众的期待视野。本文以《影》为例,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三方面,分析《影》对于中国文化书写的自我命名和重建。  相似文献   

11.
黑泽明是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一生共导演了31部电影,被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称为"电影界的莎士比亚"。拍摄于1980年的《影子武士》为黑泽明带来了至高的荣誉——第3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入选日本名片200部。基于此,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来解析主人公影子武士从退缩惧怕到与主动继承武田信玄的"衣钵"延续武田家族的命脉,再到企图挽救兵败落没的武田一族这一系列想法时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冲突,从而对本片有更好的理解,对黑泽明"武士电影"有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马青青 《新闻世界》2011,(7):243-244
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把一个写了近10年的故事搬上荧幕,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感官大片,"梦境"这一母题的描述多少给《盗梦空间》增添了一丝"心理悬疑"的色彩。电影未上映之前影评界的热烈追捧,剧组创作成员的闪烁其辞,都让《盗梦空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如电影本身要为我们表现的主题一样。影片的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完全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对梦境的理解和想象,里面有特有的结构、规则,这些也是诺兰的创作内容之一。"如果将电影界比作浩瀚的宇宙,那诺兰一定是擅长电影叙事形式主义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3.
王佳羽 《视听》2018,(6):89-90
电影作为一种既有时间关系又存在空间形态的艺术,叙事性是它的核心特质,这使得电影作品在讲述方法及表达形式上丰富多样。影片《撞车》将数条叙事线压缩在短短的36小时内,由一起发生在洛杉矶的撞车交通事故开始,线与线之间平行推进,交叉反复,矛盾冲突紧凑无隙。错综复杂的叙事表象背后将种族、阶级、多元文化、宗教信仰、人性的善恶都通通包裹在隐晦的碰撞之下,从而引发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张宇 《今传媒》2016,(3):76-78
《推拿》是毕飞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曾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原著小说承载了深厚的人性价值和情感诉求,由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版已于2013年播出,而娄烨导演的电影版也于2014年12月28日上映.从影视双版呈现出的效果看,电视剧处理得细腻又浪漫,而电影刻画出了血性与残酷的一面.在电视剧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净的盲人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虽然很艰难,但每个人都保留有最柔软最善良的那部分.而电影版则呈现给观众一场隐藏在黑暗中惊心动魄的欲望纠葛,残酷的隐忍背后是压抑的情感体验.笔者着重从叙事视角和人物群像两方面入手,探讨影视双版《推拿》呈现出的不同主题色彩.  相似文献   

15.
杨璐 《视听》2022,(4):93-95
人物专题片的核心要义是人,一部专题片需要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密钥,实现从单一现实呈现向更深入的社会价值彰显及艺术升华的转变.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节目中的专题片具有时代特性和传播价值.从拟剧论的视角看,《人物·故事》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印象管理意识,通过前期策划塑造其前台和后台形象.同时,在后期剪辑中,设置适宜的屏幕...  相似文献   

16.
人生之路,何其漫漫。回首旧时岁月,有人指间空余一杯黄土,散于空中,难寻往昔;有人面前唯见片片落英,遍地悲凉,难觅旧迹。然而,亦有人回眸浅笑,觅得满园芳华。虽无百花五色盛艳,而那芬芳香远溢清,却已然弥漫条条沿途小径。  相似文献   

17.
邓颖 《视听》2018,(11):85-86
德国实验电影《罗拉快跑》作为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影片之一,不仅具有好莱坞电影的高观赏性,也以复调叙事实现了对经典好莱坞电影的线性叙事模式的解构。本文拟从镜头的角度对影片的复调叙事进行分析,探讨镜头如何表现复调叙事的矛盾性、开放性、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8.
日前,曾经轰轰烈烈的国产大片《英雄》终于在北美院线上映,首周票房就已突破一千万,高居排行榜之首。在国内,虽然《英雄》的风头已经被《十面埋伏》盖过,但它所创造的票房神话依然深入人心。俗话说,雁过留声,更何况是这样一部从开拍起就声势浩大的鸿篇巨制。虽然《英雄》的票  相似文献   

19.
侯钰玲  朱爱敏 《视听》2021,(7):59-60
共情是理解他人的情感并感同身受的能力.电影《你好,李焕英》通过幽默的故事情节、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母爱主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因此受到大量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形成了共情传播效应.在观众的共情传播之下,《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的贺岁档电影中取得超高票房,一骑绝尘.  相似文献   

20.
世界电影史上关于梦境的电影层出不穷,当然也不乏精品,不少导演也常常用梦境来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大卫·林奇作为代表之一,他导演的《穆赫兰道》至今已经上映二十余年,但其热度仍不减,这足以说明该片的魅力,文章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来解析这部电影,以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