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瑞 《今传媒》2020,(2):56-58
本文以"天府事变"组合的嘻哈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社区——百度贴吧、网易云音乐、微博等进行网络民族志观察,基于文化研究、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等相关理论,重新审视青年亚文化的嘻哈说唱,对其进行符号再现与解读,探求"天府事变"说唱文本中的话语秩序,并对嘻哈说唱风格背后的意义进行解读。同时,通过嘻哈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互动,探讨嘻哈亚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嘻哈文化源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最初是黑人群体对社会不公而表达反抗、独立精神的一种文化。而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与嘻哈文化的成熟,这种原本属于特定群体的小众文化开始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向全世界蔓延。《中国有嘻哈》(即《中国新说唱》)是中国首档嘻哈类真人秀节目,作为一档以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娱乐节目,在与以独立、反抗为本质精神的嘻哈音乐的融合碰撞中,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研究的议题:小众文化的核心价值消解与流行文化的适当调试。本文以《中国有嘻哈》节目为例,论述当嘻哈这类小众文化一旦被卷入大众化商业的浪潮中,其原有的文化内在属性往往被遮蔽于文化本土化的迷雾之下,遭到侵蚀与削弱。  相似文献   

3.
尼尔森·乔治(Nelson George,1957-),美国资深的黑人记者、专栏作家、音乐与文化批评人、电影制片人。他长期居住在纽约的布鲁克斯——嘻哈文化的大熔炉,并于1982-1989年担任美国著名的流行音乐杂志——《公告牌》的音乐编辑。《嘻哈美国》写于1998年,  相似文献   

4.
嘻哈音乐在传入中国后,一直属于地下小众文化,2017年夏天一档现象级的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让说唱艺术进入大众视野,甚至带热了一个行业的发展,节目在打造中国嘻哈说唱音乐时,注重歌词、歌手、语言和价值观念的本土化塑造,对于嘻哈音乐文化这个舶来品如何进行本土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互联网掀起了一阵"萌"风热潮,"萌"文化在年轻群体中引领了新一轮的潮流。对此,一些商家顺势而出,推出了一大批带有"萌"属性的商品,一种新的文化产业经济业态——"萌经济"应运而生。基于"萌"文化的审美背景下,以网红产品——星巴克"猫爪杯"为研究对象,先描述"萌"文化的兴起和"猫爪杯"的流行,再从"撸猫"文化盛行下的刺激消费、满足消费者情感诉求的营销模式、小资生活的精准定位与炫耀性心理等方面详细分析"猫爪杯"流行的原因,最后分析"猫爪杯"的成功对带动"萌"经济发展的启示,从而由点及面地探讨一种文化的生成及其经济的推动力,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激情,推动文化生产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的"嘻哈"文化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一种个人欲望的诉说,反映出了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即空洞的精神内容与表现方式的形式化.本文通过对《中国有嘻哈》这档网络综艺节目,从歌词内容、歌曲形式、舞台效果、导师评价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嘻哈"亚文化进入市场之后的生存环境、发展形势,由此得出,即使是逐渐露出光芒的青年亚文化,仍是在追逐市场及迎合主流中失去特色,成为商业市场缺乏营养的促销品.  相似文献   

7.
冯琼莹 《新闻世界》2013,(1):162-163
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围绕该理论中“风格、抵抗、收编”这三个关键词对“80后”的怀旧文化进行了风格解读、抵抗分析及收编命运的阐述,试图探究“80后”怀旧文化背后的原因与意义,并对其收编命运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8.
Duang是2015年的第一个流行词,也是一种拼贴、戏仿而成的恶搞文化。本文从亚文化视角初步探讨了Duang的来源、风格形式和商业收编,期望在此基础上探讨恶搞文化的风格形成以及最终被商业收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认为被收编是亚文化难以抗拒的命运,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主要是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收编。微博是web2.0时代的代表性新媒体,它既为腐女亚文化风格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机制,也加速了其被商业收编的过程,并使这个过程烙上微博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崔鹤 《今传媒》2016,(8):30-31
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迅速普及加速了数字音乐的发展,催生了一批音乐应用软件,其用户数量也持续上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复制成本低、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也使数字音乐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面临问题与转型。随着政府相关保护政策的出台,各大音乐服务商需要适应并做出改变。同样,用户使用习惯也面临一个重塑与培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曹军军 《传媒》2021,(4):81-83
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21世纪以来,音乐产业格局与规划经历了三次主要的调整,其调整是围绕与互联网此消彼长的共生关系而展开的,整体上经历了不断的"否定之否定"的动力变迁过程.把握这一规律,是为了调和优秀音乐文化传播和产业经济的关系,实现双效与共赢.  相似文献   

12.
“收编”风当刹吕志强不知何时,一股“收编”风在新闻出版界悄然刮起,而且大有越刮越烈之势。就以笔者来说,今年已收到刊印“收编”通知书三份,大意雷同,无非是说,经过研究和商定,您的××大作已入选××丛书,望速汇工本费×××元(有的出版社收编一篇千字文工本...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嵊州吹打"是浙江嵊州地区传承的一种优秀的民间吹打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处于濒临消亡与蜕变的尴尬局面。笔者以为要更全面、更完善地保护与传承"嵊州吹打",必须从研究其音乐本体入手,以便保护者更了解、认识以及研究其全貌。文章旨在通过对"嵊州吹打"的旋律发展手法及其特点进行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总结与研究,以期对我国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承有所帮助,对专业音乐的创作有所促进与启发。  相似文献   

14.
在《"国会大厦唱片公司"诉"二手数字音乐公司"》一案中,纽约联邦地区法院沙利文法官裁定,一个数字音乐产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数字文档和储存数字文档的硬件。当电子音乐文档从一种硬件(消费者的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硬件("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的服务器),这就发生了复制。同样,当一个"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用户从其网站购买二手电子音乐到他的硬件终端,便出现了另一次复制。不管最初的那个音乐文档是否存在,关键是"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的销售过程(将电子文档从用户的计算机"迁移"到云  相似文献   

15.
孙霁 《今传媒》2013,(10):146-147
"萌"这个几年前只有日本动漫迷才会了解的词汇,如今却成为了日常用语,从娱乐明星,到政府微博,再到电影电视剧,"卖萌"行为无处不在。近来"萌文化"已从青少年群体走向公众视线,从虚拟世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日益成为了传播广泛的大众文化。本文将从个人心理,文化产业,大众媒介的娱乐化以及政府角色转换等角度,对这一变化过程加以分析,探讨其流行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礼乐为教"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其形成于先秦时期,特别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强调通过音乐实现"成己""、达人""、成物"的功用,重视通过音乐教育达到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孙海悦 《中国广播》2013,(6):125-126
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蓝皮书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拐点,出现了4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文化市场已经从总体"短缺"转向"短缺"与"过剩"并存,将迎来大规模洗牌和兼  相似文献   

18.
已有研究者提出,出版界的"公私合营",本质上不应该是一种体制内对体制外的收编或者实力强者对实力弱者的货币购买,而应该以国有出版的雄厚实力为基础,创造一个更好的平台,来充实、发展、壮大民营公司原有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三网融合"是国务院部署的推动国家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广电和电信两大系统在融合中始终存在着核心业务与利益的把控和开放的矛盾与争议。事实上,如果站在国家"文化兴国"和文化产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广电系统的网络建设和渠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社会争议,分析其竞争优劣势,则会发现发展创意内容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国会大厦唱片公司"诉"二手数字音乐公司"》一案中,纽约联邦地区法院沙利文法官裁定,一个数字音乐产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数字文档和储存数字文档的硬件.当电子音乐文档从一种硬件(消费者的计算机)传输到另一个硬件("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的服务器),这就发生了复制.同样,当一个"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用户从其网站购买二手电子音乐到他的硬件终端,便出现了另一次复制.不管最初的那个音乐文档是否存在,关键是"二手数字音乐公司"的销售过程(将电子文档从用户的计算机"迁移"到云中储物柜)改变了数字音乐文档储存的硬件,因此复制了一个新的音乐文档,而这个复制没有得到版权所有人的许可,是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