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琪 《视听》2022,(2):24-27
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李子柒的《东方非遗传承》栏目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研究以YouTube李子柒《东方非遗传承》栏目的评论为研究对象,探寻中国非遗文化在跨文化传播场域中的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意见领袖的影响、传统中国文化符号和优质的影音制作是吸引外国观众的主要因素.在情感层面,外国观众对于该非遗栏目的积极情感占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文化基因论(C-DNA)、民族文化基因论(N-cDNA)学说为范本,提出非遗文化基因(ICH-cDNA)界说,选择粤港澳三地共同持有的30项代表性项目为案例,探寻能够解码粤港澳非遗文化基因(ICH-cDNA)的理论路径和实施办法,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对粤港澳三地的非遗名录制度提出改进设计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3.
陈冉 《中国广播》2011,(8):61-63
两岸广播在合作过程中打造的品牌栏目,是两岸广播在不断积累叠加和延伸扩展的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高度文化价值和内涵的节目形态。新形势下,两岸广播应打造并维护两岸共有的品牌栏目,保持持续性和延展力,让品牌栏目成为优质的标志和可听性的代名词,成为两岸听众的惯性选择。本文以“两岸广播春节大联播”为例,探讨两岸广播共创品牌栏目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代表性中华文化非遗为研究对象,运用关键词分析、情感分析与共现网络分析等文本挖掘方法分析YouTube平台中非遗短视频用户文本数据,应用“认知-情感-行为”框架模型研究非遗在该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非遗的认知形象多为正面形象,传统技艺、民间文学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认知度较高;情感感知以中性和积极情绪为主,对象涉及中华美食、家庭生活文化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等;行为效果具体呈现为分享意向、购买意向、学习意向与旅游意向。文章立足于该平台非遗的传播效果,从传播语境、传播手段与传播主体等方面阐释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刀木雕起源于古代西晋时期,历经千年传承,不仅是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历史名片,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但伴随着工业化制造与产业升级,以清刀木雕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不断衰落甚至难以为继,现代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这些传统手工业的继承与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手工艺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创新性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9,(3):20-27
两岸新闻媒体交流制度是多种媒体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是研究两岸及国际间媒体交流的珍贵样本。本文以制度为核心,以历史制度主义为研究范式,考察有哪些意识形态影响制度?怎样影响制度?利益平衡后形成的制度又如何影响着新闻实践?从而以1949-2018年共70年为一个全周期考察制度变迁的过程,共分五阶段:隔空想象的新闻交流:不成文制度盛行期;双向新闻交流逐渐开启:成文制度的诱致与合法期;制度变迁:管制精细化与开放渐近式的博弈期;制度依赖:有限理性诉求期以及制度再变迁的诱致期。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两岸关系变化,两岸传媒生态也出现新的变化。各具传播特色与风格的新媒体能够作为物质性基础给两岸新媒体生态提供新鲜血液以建立两岸“一身多形”的传媒矩阵。“看台海”建立的多形式媒介矩阵使两岸用户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发生改变。用户的情感,行动将纳入新媒体与两岸形象的建立之中。在传播方式上,两岸用户和“看台海”平台的融合逐渐形成双向的互动。新媒体矩阵中拥有多种特色的传播方式,两岸“文化的共同性”在多元的传播方式中举足轻重,也逐渐成为牵动两岸人民最核心的关系纽带。通过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两岸新媒体平台“看台海”的结构形成与用户互动的分析,试图理解当下两岸传播新生态。  相似文献   

8.
陈惠 《视听》2024,(4):100-103
在文化传承语境下,非遗题材电视剧创作较以往更注重挖掘人文底蕴。《芝麻胡同》《鬓边不是海棠红》《正好遇见你》《后浪》等一批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所创新的代表性剧作,展现了文化视域下新时代非遗题材电视剧在内容创作、人物塑造、精神表达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艺术特色,有助于非遗题材电视剧创作在探索实践中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起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东南传播》2015,(12):170-171
培育“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出一批优秀出版物和广播影视精品……“十二五”期间,福建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纽带。本文以东南广播公司闽南话节目《阮厝在泉州》为例,阐述闽南文化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对台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较获得了迅猛的提高,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精神文化不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文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是比较强的,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文化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还是比较缺失的,不仅在制度保护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文化生态角度,围绕着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传承以及传承人的故事对其非遗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建构非遗品牌不仅能发挥非遗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更能促进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黔东南雷山为例,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乡村非遗品牌构建的策略。在整合所有非遗资源,初步树立品牌形象的基础上,雷山通过加强品牌叙事、联通与整合传播渠道、场景造势来推动消费者与品牌建立良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雷山乡村非遗品牌的持续发展还应关注非遗产品的开发层次性、拓宽品牌叙事空间、提升品牌叙事能力、强化品牌营销策划。  相似文献   

15.
当前是视觉先行的时代,以影像为中心的视觉符号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青年创作者则是两岸影像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厦门大学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承载着推进影像艺术发展、传播两岸三地文化、推动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本文聚焦于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历届作品,探讨作品的制作特点、题材类型和美学特征,并思考两岸大学生影像联展的文化交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许寿裳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台时期,通过主持台湾编译馆、在台授课等方式,成为台湾文化重建的奠基人与播种者,他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台湾的政治、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许寿裳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优秀使者。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是民俗资源传播的重要媒介,但少有研究归置并进一步剖判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模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本研究以前人理论和近年公开数据为基础,阐述并归纳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的特点,借助实例厘清其中利弊所在,旨在为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郜利静  赵怡 《新闻世界》2011,(11):77-78
大陆和台湾是是华语影视节目最主要的生产主体,也是全球华人最认同的精神家园,如何在两岸之间重塑中华民族多元统一的价值观?处于目前汉语相对弱势、制作水平相对落后、传播渠道相对狭窄的情况下,华语电视该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一座华语电视作品的制播发行平台,继而建立全民族的精神家园?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君荣 《新闻战线》2020,(7):100-101
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不仅因传递和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两岸同胞的血脉联系就存在于传递和传播中。用非遗文化唤醒两岸同胞的集体无意识,通过关系性、情境性双向传播,达到社会化传播,以此增进两岸同胞对同根同源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央视播出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对象,分析了该纪录片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传播效果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探悉该纪录片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同类型纪录片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