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静 《记者摇篮》2010,(1):40-41
现代社会中,新闻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因新闻侵权引发的诉讼屡有发生,各种通过新闻媒体传播而引发的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新闻侵权案件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
新闻侵权:为何媒体多败诉--十五起新闻侵权案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在新闻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和报道中,可能会夹杂着一些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个人隐私生活和社会成员的名誉,各类评论可能会存在着不恰当言词. 这些新闻活动产生的社会舆论,往往使受害人承受社会压力,使其名誉、肖像、隐私等权利受到损害.近年来,通过新闻媒体传播而引发的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新闻侵权案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了编辑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四种隐私侵权:商业盗用、公开暴露"隐私性材料"、错误暴露他人隐私和侵扰他人私人领域。同时指出了编辑在面临一系列可能涉及隐私侵权的事实时,应该牢记的基本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社会,信息犹如空气、水一样都必不可少。在新闻以及新闻媒体已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同时,新闻侵权现象也成为家常便饭了。新闻侵权的客体主要是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与著作权等。在我国隐私权尚未成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得到法律保护,而是把侵害隐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且有增多之趋势,引起了社会广泛注意。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案件的发生,笔者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以飨读者。 一、新闻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构成新闻侵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开传播、宣扬他人隐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现在有人将隐私理解为“阴私”,即指男女两性方面的一切秘密,如奸情、私情私事等。其实阴私只是隐私的一部分,从广义而言,隐私指的是个人私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和行为上所不愿公开的一切秘  相似文献   

6.
林凌 《青年记者》2022,(5):93-95
计算机通过数字模板关联出的个人隐私叫"关联隐私".通过传统隐私侵权的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构成要件确定侵害"关联隐私"面临法律困境.为促进生物识别信息应用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生物识别信息处理者保护"关联隐私"的义务;根据不同行业关联个人隐私风险,分类保护"关联隐私";通过建构"人格权-用益权"...  相似文献   

7.
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技术,目前广泛使用于信息分发、信息推荐等领域。通过对网络中个人踪迹的追踪和收集,算法可以生成精准用户画像,根据受众兴趣推送相关内容。算法分发在重塑我们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媒介伦理问题,如虚假新闻、隐私侵权、信息茧房、知沟扩大、阶层两极分化等。笔者立足于算法技术的积极作用,辩证思考其目前引发的媒介伦理冲突,并从算法的“把关分发”机制、“他律+自律”的双约束机制、算法工程师和受众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设性措施,为算法分发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用户画像的实践引出其中的伦理问题,以身体与技术的角度,基于英国社会学家克里斯·希林"技术化身体"的理论提出了"身体镜像"的概念,揭示了用户画像实践中的三个伦理问题:一是自我认知的障碍,二是隐私风险感知带来的自我监禁问题,三是用户数据的商品化问题。将一切趋向互联网化的赛博空间正是在技术与资本的合力推动之下,向现实提出了新的伦理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引入新的视角以应对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职业伦理的角度,阐述信息咨询职业伦理应包含服务、效益、公平、隐私、版权、个人信念与专业义务区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等原则,并探讨培养信息咨询职业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晖 《新闻前哨》2003,(6):15-15
(一)新闻隐私侵权的抗辩 新闻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就涉及内容的广泛性而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与活动有关的各类人物。新闻的目的在于向社会提供重要信息,以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但同时,公民也有保护自己的私生活不受侵犯的要求,因此,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都是人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自由如果冲破了法律的限制,就会导致侵权。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新闻隐私披露却可以阻却违法,此即新闻隐私侵权的抗辩事由,包括:  相似文献   

11.
近来年,新闻侵权案件时有发生,为了有效避免这类案件的发生,笔者拟对其中的几个问题略加探讨。一、新闻侵权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构成新闻侵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开传播、宣扬他人隐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现在有人将隐私理解为“阴私”,即指男女两性方面的一切秘密,如奸情、私情私事等。其实阴私只是隐私的一部分,从广义而言,隐私指的是个人私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和行为上所不愿公开的一切秘密,如个人日记、无生育能力、住所等。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避免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呢?关键要把握好两个标准:一是“适宜不适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领域的文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方面:一、媒介新技术对隐私的威胁以及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问题;二、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侵权问题;三、社交网络中隐私权的保护问题。研究发现,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对隐私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现象在各国依然存在,侵权主体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而有效的保护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权,则需要社交网络用户的自我保护、行业自律和政策及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环境下,隐私侵权在侵权行为、主观过错、隐私内容等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多改变。网络隐私侵权的内容主要有公开被害人姓名、地址和足以使人辨认的特征,不正当地公开他人的财务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生理缺陷、特殊疾病史以及未经当事人同意公开他们的违法行为和其他不光彩的历史等;要加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与侵权治理,除了用技术手段管控传播空间外,还要完善隐私权立法,加强公民的素养等。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时代,网购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购中出现的精准广告在给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伦理问题。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消费者对精准广告中的伦理问题具有较高认知度、低敏感度和较高认可度,总体感知较高,并通过深度访问进一步得出消费者会从安全(Safety)、自愿(Voluntary)、诚信(Integrity)、有益(Beneficial)、多样(Diversity)五个维度进行精准广告伦理感知,并建立消费者伦理感知SVIBD模型。为保护消费者隐私以及解决精准广告的伦理问题,在国家法律、行业自律和消费者三个角度对精准广告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陆高峰 《青年记者》2013,(19):18-19
如果不从法律制度和职业伦理的双重角度去构建保护个人网上隐私的防线,任由各种利益集团和个人无限制地挖掘和疯抢,乃至不断转手倒卖,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丢掉自己最后一块"遮羞布"。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隐私安全成为一种奢望。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人表演留下数字印痕、无感伤害下的便利交换、整合预测到的"私人机密"、万物互联加大隐私保护的难度、大数据技术应用中的伦理漏洞等方面共谋的结果。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安全,始于数据,兴于技术,善于价值观。大数据时代,加强隐私保护,需要公民主体、企业主体、技术主体、政府主体明确隐私保护的目的和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以逐步形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告引发的虚假侵权、名誉侵权、肖像侵权、隐私侵权等广告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较新鲜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问卷调查图书馆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意愿、隐私保护政策需求及影响它们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制定明确的隐私保护政策、采用先进技术保护用户隐私、开展信息伦理教育以提高馆员的职业道德、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服务等建议供图书馆实施用户隐私保护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隐私"是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概念,但"隐私到底是什么"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学术界没有一个公认的隐私定义,人们对于隐私的理解差异很大。法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有关于隐私的研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电视新闻画面侵权是指在电视报道中,在采编过程中由于电视画面导致对报道对象或画面中人物的肖像、名誉、隐私等权利的侵害。笔者感觉电视新闻画面侵权的问题确实应该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讲,很有必要对其特性和成因进行探究和分析。一、电视新闻画面侵权的特性电视新闻画面侵权与其他新闻侵权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1、具有易发性。一是由于电视信息表达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