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实录》以记载清代皇帝言行与行政作为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的政治经验相当丰富。本文从《清实录》中对科举冒籍舞弊的整饬为例,分析并研究了《清实录》对清朝乾隆整饬科场史料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镛 《图书馆杂志》2007,26(9):71-74
清代乡会试录、乡会试同年录和乡会试同年齿录是三种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科举名录,但在前人和今人的一些文献中,往往较多注重其共同点,而忽视其差别。本文试图对这三种名录的刊刻、体例、内容、文献价值等作一些分析,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其差异和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于江南织造的研究,三十年前就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长期以来,论述宏富,成果颇硕。只是对于江南织造的缎匹产量,却从未见有专文探讨过。笔者近年来较为系统地翻检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有关汉文档案,接触到较多的丝织产量方面的材料。现将清代前期部分整理成文,分局考述,或许于中国丝绸史乃至中国经济史的研究稍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清代江南藏书家刻书风气流变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在清代的不同时期,学术的发展趋势、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以及社会思想的流变对江南藏书家刻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相传德清俞曲园做任河南学政时,考试童生正场,所出截搭题,竟成游戏文章。其题如“王速出令反”(此题截取《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上下两句),“君夫人阳货欲”(此题截搭《论语·季氏》章末句“邦人称之,亦日君夫人”,紧接下章首句“阳货欲见孔子”)。事经御史奏参,拟加重处罪,后经其座师曾国藩奏呈俞某患心疾,宜革职回原籍,永不叙用,乃得免于严谴。此亦科举史中之一趣话也。清代科举趣话@刘成禺  相似文献   

6.
迷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能为力而祈求于各种超自然力的心态。科举制度被人认为是一种较为公正的选官制度,但是由于受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制度缺陷以及各种科场不正之风的影响,以致人们对是否能获得科名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科举迷信。历来学界对此研究较少,故而笔者将清代的各种科举迷信加以整理分类,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镛 《历史档案》2012,(3):79-85
清代为防科举舞弊,避免大臣子弟夤缘幸进,妨碍寒门士子进身之路,在乡试时将大臣子弟另编字号,使其在官卷内竞争和择优录取,是为官卷制度。虽然各个时期对官卷制度有所调整,但官卷录取率一直比民卷高出很多,大臣子弟所以愿就官卷应试。目前学界有关清代官卷制度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清人极其重视科举,士子读书的目的是求仕进。由举人、进士入仕被称为“正途”,将来有可能出将入相,据统计,清代的740多位尚书中,进士出身的多达339位;980位地方巡抚中,进士出身的就有390位,至于举人、进士出身的中下级官吏就更多了。故《清史稿》称,“(官吏)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相比”,因此,清代科举出身者,在社会中地位很高。清代的笔记小说,有不少内容涉及到科举,并从多角度记载、反映了科举这一社会盛事,其中用道教来解释科举现象的材料很富有文化韵味。  明清道教承袭了唐宋以来将进士神秘化的说法,认为…  相似文献   

9.
顺治八年(1651),八旗始行科举,康熙朝成为定制.与京旗相比,驻防八旗科举表现出阶段性特点.嘉庆以前驻防八旗需赴京应试,嘉庆朝实现了就地化,道光朝由文科改试翻译,同治朝以降直至科举废止文科与翻译科并行.驻防八旗科举阶段性特点的形成,缘起于清廷鉴于驻防八旗中诸如汉化、生计困顿、武力衰退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应对.以驻防八旗...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在《清代朱卷集成》的基础上,以进士履历档案为中心,对清代科举履历档案所做的大致概述。本文认为,清代科举进士履历一般由进士本身履历、本族谱系和师承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1.
<正>自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高考便与户籍紧密捆绑在一起,形成今天我们熟知的高考户籍制。然而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规模流动人口所带来的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以下简称随迁高考问题)日益凸显,对高考户籍制形成强大的冲击,如何改革高考户籍制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鉴古可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以设立官卷与亲族回避为核心的官员子弟科举考试制度,亦为清代科举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考察和理清该制度的基本设计与运作情形,有助于深化清代科举制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封建社会实科举制度以后,出现了许多科场舞弊问题,到了清 ,考试舞弊变得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考试后,不少落第生员和正直士子满怀慎懑,用对联这开明式,对考场的弊端进行潮虑和抨击.  相似文献   

14.
清代抄书考     
清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尽管新的印刷技术即将取代雕版印刷,图书的制作手段更加先进。然而,人工抄写,作为一种原始的图书制作方式,仍在发挥自己的作用,无论官方或民间、抄书之例仍然屡见不鲜。清代官方抄书以《四库全书》为巨。《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全书收书3503种,共79,337卷。卷数之多,相当于《永乐大典》的三倍半。乾隆三十七年(1772)  相似文献   

15.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研究上。就科举家族研究的现状而言,基本围绕明清望族、江南进士、地区望族、家族个案、汉族家族等主题。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科举家族的专著,资料翔实,具有极高史料  相似文献   

16.
##正##彝族是中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关于何时开始用"彝"称呼彝族这一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用"彝"称呼彝族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王谟所编《汉唐地理书钞》(1);第二,用"彝"取代"夷"是解放后所创(2)。那么,如何认识上述两种观点?本文以清代档案为中心,拟对此问题进行考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元、明及清初文献所见彝族称谓  相似文献   

17.
1苏州和常熟藏书家 我国清代藏书家,以地域分布论,孙庆增称:"大抵书籍之家,推吴中苏郡、虞山、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金陵、新安、宁国、安庆及湖南、北直、山东、闽中、山西、关中、江西、湖广、蜀中亦不少藏书之家."[1]这位江苏常熟(虞山)的藏书家,大致是从友朋言谈、书友交往和书目考察,也可能是从江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中分析,得出这个结论.但清代藏书家江南以苏州为中心的说法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8.
19.
试策是唐代科举考试各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策文创作与编集十分盛行,时称“策学”,但于今不彰.本文整理了作家别集、文学总集中保存的唐策以及史载策文等,又考察唐宋史志及公私目录中保存的唐策,辨析名目,推断内容,甄别正误.试图通过现存文献的全面整理来考察唐代科举策文在当时及后代的编纂与流传,用文献学的方法来重现唐代科举试策的盛景.  相似文献   

20.
在清代,如果士子中举,就会失去原本官学学生的资格,但是举人仍然需要读书应试。于是,至清代中后期,各个地方由官府创办的专课举人书院就应运而生,专收举人来进行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