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讨论观看位置和观看对象的心理和权力关系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观看位置和观看对象内部的差异。对于异性恋男性观看位置而言,观看男性身体不可避免地带来焦虑。"同志"再现的一个基本困境就是,在"同志"经验的差异性、挑战性和主流观众的视觉愉悦之间如何选择。在这方面,李安的《喜宴》和《断背山》提供了重要的案例。这两部影片在挑战同性恋刻板印象的同时将同性恋充分商品化,但同志经验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孙信茹  甘庆超 《当代传播》2021,(3):79-82,85
网络直播开创了全新的观看模式,粉丝不仅"看"主播,还十分注重主播对自己的反观,进而形成一种对视的观看行为.本文分析对视中观看和反观的具体表征及其塑造出的新的情感互动方式,研究发现观看和反观共同作用,不仅确立了粉丝的话语权力,还将粉丝和主播分别构造为满载欲望和完美"他者"的角色,这也使得网络直播中的粉丝观看不仅追求视觉感...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球知名媒介咨询集团尼尔森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约有20亿人观看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超过了世界人口的1/3。亚太区的观众对开幕式最感兴趣,其次是欧洲(30%)和北美洲(24%)。就国家和地区而言,中国观众对开幕式最为关注,其次为往届奥运会东道主。据估算,有6500万美国观众观看了这一盛事,对于奥运会开幕式显示出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字视听文化的转型带来“观看”之于日常生活的变革。伴随流媒体视听的崛起,被进一步数字化、媒介化的“观看”形成内涵重塑,其作为一种社会建构的逻辑得到不断凸显。本文聚焦数字时代的“观看”,一方面以历时性视角考察“观看”的历史演进。其从知觉概念到社会话语的内涵变迁,延伸出不断超越图像的观看视线,并朝向更广阔的日常生活实践;另一方面则以共时性视角考察“观看”及观者的社会建构逻辑“,观看”的多样实践塑造了观众作为“阅听人”的社会身份和权力,并在嵌入日常生活的观看实践中生成更为丰富的表意。同时,本文也强调了关切“观看”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建构的重要价值,这对于把握当前数字视听文化乃至社会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8月16日晚,一台体现近年来浙江群众戏曲水准的新创剧目——《水乡春来早》,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尉健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和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艾青春等与首都近千名观众观看了演出。  相似文献   

6.
观看情境的特殊性,是电影映前广告区别于其它广告形式的重要特征。笔者从受众视角切入,运用文化研究的方法与分析思路,通过观察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受众主动观看与被动观看两种广告观看行为,及影响这两种行为的受众因素。笔者认为,受众的广告观看是处于特定情境中、一种复杂的观看行为,理解情境即是一种重新发现受众的过程;情境因素的考量,应成为映前广告效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牛宏华  杨柳 《今传媒》2016,(3):27-29
视频网站的发展,大量的影视剧作品供受众观看和传播.网络影视剧侵权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影视剧市场的健康运行.版权保护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由于新媒体发展下的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导致受众的网络影视版权意识淡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探究其在网络影视版权保护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藜 《新闻记者》2022,(12):41-52
基于播放软件与计算机硬件一同构成的深层网络支撑,“弹幕”的书写与观看在数字屏幕上呈现动态、实时、重叠化的互相嵌套,由此生成数字化书写中新型意义建构方式。“弹幕”的媒介史之思揭示了数字屏幕在平面谱系中特定的技术转换,促生多重时间在同一平面的交叠共生,意义秩序呈现为更多矛盾的凝结与逃逸,传统“书写”朝向“观看化”转型。数字书写亦引发对传统书写时间性价值的重审,“弹幕”所蕴含的特定“间离”效应,或可展示出一种打破技术时间的束缚、走出“观看化”的新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宋育哲  刘英杰 《今传媒》2023,(11):66-71
虚拟主播作为虚拟行业最具代表性的运作形式,是虚拟现实技术现代化的体现。因此,对虚拟主播用户观看动机与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采纳特征,促进行业更加规范地发展。本文在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和TAM模型的指导下,通过构建影响虚拟主播用户观看动机与行为的研究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虚拟主播用户观看行为动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旨在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影响虚拟主播用户观看行为的原因,更好地规范虚拟主播行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卢康 《传媒》2014,(20)
正近年来,在国产电视剧生产领域有一种悖论性现象:"产量惊人,质量堪忧"。诸如"缺乏精品、艺术质量低下"等词汇都是观众指称国剧的常用语。艺术生产是差异化生产而非同质化竞技,言电视剧质量低下,其实质并不是电视剧本身客观上存在的绝对艺术质量优劣,而是在观看电视剧过程中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观众反应参差。因此,本文将从观众反应的角度层面对电视剧生产做策略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观看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生理反应,更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作为对一种有意识的文化行为的研究。我们在思考观看问题的时候便更多地将之与观看的主体——观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技术的进步,从飞机、卫星到无人机,从机器之眼的俯瞰,再到位置媒体的无处不在,人们鸟瞰式观看不仅改变着所看之物、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更折射着人类视觉文化的变迁,也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美学和文化变迁,这需要认真梳理和反思,对我们的文化生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映  邹洁凡 《东南传播》2012,(8):131-133
本文以广东揭阳锡场镇华清村为例,围绕电视接触行为、电视节目偏好、电视功能认知、电视内容认知等四个变量对留守和非留守两类儿童的电视观看和认知状况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两类儿童虽然拥有相似的电视观看环境,在对电视媒介功能的认知方面也较为相似,但由于所生活家庭环境和结构的不同,留守儿童对电视媒介的依赖性强于非留守儿童,并且更倾向于从电视节目中寻找情感渲泄的渠道。而且,在电视认知方面,留守儿童对新闻节目的批判性更低,但却比较不容易被电视广告所劝服。  相似文献   

14.
张锦仪  田文 《新闻知识》2023,(8):11-18+93
影视剧CP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媒介景观,人物的情感关系成为生产性的视觉文本。观看影视剧CP是对媒介化情感商品的认同,不仅契合了个体对理想化亲密关系的向往,也体现了群体间的情感共鸣。影视剧CP消费过程中,粉丝参与了景观再建构的情感劳动,并模糊了艺术角色与明星演员的界限,基于“情感真实”原则在全拟态的景观世界里寻求亲密想象的延续。影视再生产通过提高可见性将CP文化收编进增殖的闭环,实现粉丝与资本合谋共造的情感狂欢。  相似文献   

15.
张蔚 《今传媒》2023,(5):90-93
公安题材影视剧作为公安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把握融媒体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凭借形象生动、代入感强、观看渠道多样、符合大众审美等优势,深受观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公安题材影视剧中公安文化元素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阐释,总结了公安题材影视剧对公安文化传播的作用,认为公安文化传播应抓住影视剧这一重要传播途径,守正创新,从而更好地推动公安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观看网络电视剧成为我国各阶层群体重要的娱乐消遣方式,美剧借着这一契机登陆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并在中国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和中年群体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本文通过分析美剧《罪恶黑名单》在中国市场对观众的使用与满足状况,探究中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方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罗幸  罗奕 《传媒》2022,(12):40-43
中国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向东南亚的传播是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研究发现,六成东南亚观众经常观看中国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电影、电视剧、真人秀是最受喜爱的节目类型,而“互联网+”改变了观众习惯;影视中的中国饮食、城市、歌曲等文化符号的关注度与认同度较高,中国价值观也随之有一定认同度。中国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在东南亚的传播,应充分利用流媒体平台、针对相关偏好启动扶持计划、完善本地化并培养版权意识以及关注年轻受众。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电视广播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在互联网环境长大的年轻一代使用多平台、多终端观看视频,习惯社交网络,热爱分享,而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正在呈现老龄化趋势,40岁以上的观众成为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电视已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第一媒体,也不再是广告之王。统计数据显示,57%的观众不再收看电视首播。在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越来越普及,传播方式和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观众在屏幕前的时间不断被分散,为了吸引观众、贴近观众,媒体开办一些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大众性栏目和节目,吸引了很多受众。电视媒体也不例外,为了使观众在屏幕前停留的时间更多,新闻越来越重视民生、关注民生,开始重视从广大百姓的角度出发,播报来自最基层的新闻内容,让观众有兴趣观看。  相似文献   

20.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