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雨杭 《今传媒》2020,(4):50-51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人们的社交方式不再局限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往来,信息的快速流通促使人们不得不适应更加快捷的社交方式。全民网络化,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方式逐渐占据人们的社交重心位置,乃至抖音短视频的出现,迅速席卷了国内市场,而后海外版抖音TIKTOK借助东风,一路燎原。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在这里发布自己的原创短视频,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新型社交走上了跨文化传播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柳家雪 《声屏世界》2022,(1):9-10,117
不同于大众传媒时代,社交媒体情景下文化交流更加便捷且多样.李子柒是国际社交媒体平台You Tube上粉丝人数与影响力最大的中国视频发布者,她在跨文化传播中为中华文化输出所作的贡献毋庸置疑.文章以李子柒作为案例,据其在You Tube上的文化生产活动,分析得出国际社交媒体中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交流与冲突并存得特点,提出以情...  相似文献   

3.
冯宇乐 《新闻世界》2013,(6):280-282
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以电影等为代表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电影中广泛应用的非语言符号也对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起到了加强交流、沟通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动画片《Wall-E》(中译名《机器人总动员》)来阐述电影中的非语言符号是如何促进跨文化传播活动更好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观察公益传播的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接连涌现出例如“打拐”“一个粉丝一毛钱”“爱心衣橱”“冰桶挑战”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作为这些公益活动的传播渠道——微博也因此成为公益传播的重要平台之一,微博凭借其传播所具有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公益信息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与扩散愈加彰显巨大的传播效果与独特的传播特色.与此同时,基于微博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激发受众主动参与公益的热情,加深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印象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海洋 《今传媒》2013,(10):60-61
近年来,从Facebook在全球社交网站中的受欢迎程度可看出,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Facebook上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建立过程、运行原理的分析,归纳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总结出Facebook在跨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呼吁用户警惕其在"语言霸权"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流,通过“好友”的批量生产,建构了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聚合圈。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社交媒体上,李子柒的中国传统乡村生活视频赢得全球粉丝的持续关注,成为颇具影响力的跨文化传播案例。本文以YouTube平台李子柒视频的评论为研究对象,审思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突破。研究发现,视频中引发热议的认知符号依旧是传统中国文化符号,挖掘和对外传播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亟需开拓的方向;积极情感表达占据绝对主导,这主要建立在视频基于日常生活视域所表征的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理念上,但需警觉粉丝群体的同质性和圈层性,更多不同面向的机构账号和个体账号形成合力,才有望触及更广泛的用户;基于视频的网络化社群构筑了极具价值的多层次对话,在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心与心的相通,这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跨文化传播力。  相似文献   

8.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的发展延伸了人们感知动漫的能力。漫迷接触漫画的主要形式经历了由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介再到互联网的变化。21世纪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不仅给漫迷提供了海量的动漫信息,也给动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而动漫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从一开始杂乱无章的动漫网站、动漫论坛传播,发展为依靠社会性媒体进行传播。本文从动漫传播的背景出发,通过分析动漫在社交网络的传播模式,着重分析动漫信息在新浪微博这一社交媒介的传播模式,阐述动漫文化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9.
杨雪茹 《视听》2021,(4):156-157
有着600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近几年成为新晋网红,赢得了这个时代的热情接纳.故宫博物院在社交化传播、开发文创产品、推出综艺节目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让其在博物馆品牌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带头作用.在社交传播时代,博物馆的品牌文化传播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博物馆应明确自身差异,探索多维传播模式,拥抱智能传播,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10.
对语言的了解和掌握只是跨文化传播的第一步,同时还要对语言深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有着透彻的了解。语言传播之外还有很多不可或缺的非语言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因此,跨文化传播中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跨文化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旅行,旅行途中能够见识各种人文风光。风景是客观的,对风景的价值判断却因文化不同而异。努力消除不同认识带来的种种问题,才可能实现与异文化人的正常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杨海洋 《报刊之友》2013,(10):60-61
近年来,从Facebook在全球社交网站中的受欢迎程度可看出,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网络平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已是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各民族、各种族、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碰撞、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Facebook上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建立过程、运行原理的分析,归纳出Facebook上的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总结出Facebook在跨文化传播互动与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并呼吁用户警惕其在“语言霸权”和“文化输出”方面的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青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55-156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带宽的进一步提升,语音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恋爱交友,甚至到目前最火热的电子商务,无处不活跃着语音社交网络的身影。但是,语音社交软件用户群的爆炸式增长,也随之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具有庞大用户群的语音社交软件,已经不在是一种单纯沟通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当下青年群体用来连接"现实"与"虚拟"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谭吕婧 《新闻世界》2014,(12):108-109
今年七夕前夕,乐百氏公司为其维生素饮料脉动推出了一款微信小游戏“撑回复状态,收获唇爱≠”,这款游戏形成了由微博话题引流至微信客户端再回到微博分享的传播链环,平衡了游戏的传播性和品牌的植入,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从该个案着手,试分析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互动传播以实现优势互补机制,并为其它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传播的相关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经历了民间公益缺失到逐步恢复的过程,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交媒体的到来进一步推动官办公益向民间公益,机构公益向人人公益转型,互联网颠覆计划慈善的旧思维,从慈善理念、参与形式、传播方式等发生了重大变革。本文以腾讯公益为例,探讨社交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人际传播活动在社交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发展之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用户在通过社交媒体开展传播交流活动时展现出一些与以往线下人际传播相异的特点.本文主要以微信为例来研究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表现和存在的弊端.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了解基于社交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的便利性,也应该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辩证地看待这种传播活动并对它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对于塑造自身形象、增进理解意义重大。新的国际格局和传播环境要求跨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变革。本文以"美丽江苏"的跨文化传播为例,分析了这一品牌形象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六结合"的理念和具体的传播策略。它们指向了这样一种对跨文化传播的理解:跨文化传播是一座"桥",连接了不同的群体,其价值不是为了传播自己,而是依靠对"自己"的传播,争取相互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与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西方文化全方位地呈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校开展《跨文化传播》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可借此开拓素质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国内学者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戏曲的对外传播与异质文化对戏曲的接受、异质文化对戏曲的影响两个方面,学理意识上经历了从“比较文化学”到“跨文化传播学”的转变,这种转变必然带来戏曲跨文化传播研究向传播层面的开拓,戏曲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大众媒介对戏曲跨文化传播的作用等方面的探索将获得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欧洲"辱华"事件为例,讨论海外华文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功能。"辱华"现象是中国文化和他国文化在交流中产生的冲突之一,严重伤害了海外华人同胞的尊严与情感。欧洲华文媒体作为沟通中欧的渠道之一,在"辱华"事件中,除了实现情况报道功能,团结华人、引导华人合理维权之外,还应实现说服功能,扭转欧洲对华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间进行的传播和交流。跨文化传播的实践活动自然要跨越地域、种族以及语言的界限,实现思想的交流。本文拟从地域、种族以及语言三个方面分析跨文化传播实践所必须克服的"文化栏栅",以期为多样文化的弥漫创造自由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