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至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的历史小说,路翎、汪曾祺在建国后的小说,可以视为是“五四”文学的价值命脉在十七年小说中的一个侧影。冯至的小说写了对自身力量与自身存在价值的不自信及其因之而来的寻求力量的焦虑。陈翔鹤的小说以“疏离”“孤立”“隐忧”“苦闷”体现了五四文学在十七年的某种境遇。徐懋庸的小说从人与个体视角写重要历史人物。师陀的小说体现了以下层民众为本的情怀。路翎的小说在人的生存论、存在论的层面,突出了个体生命日常生活的意义,揭示了历史进步与个体生命的紧张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延续了沈从文“人性的小庙”的香火。  相似文献   

2.
路翎始终以“个性解放”,寻求群体革命与个体解放为创作主旨,体现了一名纯粹现代知识分子的民族责任感和对现代文化的思考。文章从路翎小说的“生命原始强力”、“流浪意识”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与中国历史前进的重大矛盾的问题简论路翎小说。  相似文献   

3.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特别重视作家直逼人物灵魂深处的笔触,而不是令人厌倦的思想表象的描述。“绝不循规蹈矩”,正是路翎做人和创作表现出来的根本特色,这是区别于一般作家才智的关键之处。路翎在文学创作上,有幸得到精神导师胡风的呵护和引导。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在路翎的小说创作中证实了自己的可行性和重要的实践价值。但是,更应该看到,路翎的个性心理特点和胡风倡导的主观战斗精神的结合,更是一种灵与肉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路翎创作的特殊性来自其艺术视觉的独特性:他的眼光总是透过人、事的表象和外在状貌,深入到隐秘而丰富的、深奥而复杂的“灵魂”、“根源”处,越过外在存在而进入其心灵世界,这使得他的小说面貌与注重“再现”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有了迥然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路翎作为七月派重要的小说创作成员 ,追求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深入把握的主观战斗精神 ,将笔触深入到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中去 ,创作出一系列颇具独创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路翎从事创作的 4 0年代是政治位居社会中心地位 ,政治话语代替一切话语的时代。路翎文学创作的独创性是以与主流文学疏离为代价的 ,这代价是惨重的 ,直接导致了后来路翎的悲剧命运和对其艺术生命的残酷扼杀。文章意从路翎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与 4 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的分析入手 ,重现路翎当日独特、深远的艺术理想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路翎的文学创作风格与俄苏文学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气质上,特别是语言风格、作品人物的行为模式以及关于人物的潜意识描写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即:文本中的人物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都流露出强烈的情绪化特征;文本中人物的行为模式主要呈现出“毁灭”与“复活”的鲜明特征;在描写人物的潜意识方面,都非常注重利用“梦境”与“幻觉”来进行深层揭示。路翎与俄苏文学之间存在的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影响/接受”关系,其中渗透着作者的许多独特思考。相较俄苏文学而言,路翎的创作风格整体上呈现出“趋同”和“悖离”的二重特性。  相似文献   

7.
朱珩青的《路翎传》用翔实的材料考证了路翎小说中的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传记指出《财主底儿女们》中所描写的蒋家大院就是路翎的出生地苏州蒋家,小说中陆明栋的生活原型就是路翎本人,其他人物如蒋捷三、蒋淑华、傅蒲生等都有生活原型。传记还指出《谷》所写的故事实际上是路翎1940年初与李露玲在合川县育才学校时期的一段爱情纠葛,而《云雀》是以路翎的好友阿龙的妻子张瑞为原型所写的反映知识分子性格悲剧的故事。朱珩青《路翎传》原型考证的价值在于为证明路翎小说的自传性提供了切实的证据,同时为“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做了恰当的注脚。  相似文献   

8.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现代知识者形象。然而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者,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饱尝精神苦刑的现代知识者,进行着九死未悔的追求与探索,在血与火的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喷发与人格的重建,最终走向“人底完成”。因此,路翎是以“达到未来的桥梁”的前瞻意识,凸显现代知识者精神“炼狱”的特殊性与艰难性。而对这种精神苦刑的展现与描绘,在一般作家的笔下确实较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9.
交织着“精神奴役的创伤”和“原始强力”的“火辣辣的心灵”,是路翎小说创作的主要注视点,作用精到的笔触揭示出这两种对立力量在人物灵魂深处的独特的表现状态,正是它们共同推进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演进。  相似文献   

10.
科学信仰与"科举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只有科学信念而缺乏科学信仰,主要是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考察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科举考试使民众形成对人的信仰而失去对物的信仰。科举制度的长期历史积淀使其本身形成“科举信仰”。“科举信仰”对今天科学与教育有着复杂和广泛的影响。培养当代民众的科学信仰。必须正视“科举信仰”的存在。对其合理重构。  相似文献   

11.
路翎小说中所塑造的病态女性形象无疑深受俄苏作家的影响,但两者在刻画类似女性形象时,却体现出了迥异的思索。相比于俄苏文学中病态女性身上的“现代性”特征,路翎笔下的病态女性依旧只是一种传统男性视野中的“叙述”,这种言说特征只是作者的一种本能表达,离“个性解放”的目标还十分遥远,永久的象征性依赖状态恰恰是路翎文本中的病态女性区别于俄苏文学中的同类女性的最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路翎不囿于阶级论的阈限,把笔触伸进各阶层人物的非理性世界,探寻造成其本能欲望冲动,糊涂的英雄心愿和炽烈的占有欲,支配欲的深层动因,及其对国民精神人格构筑的优劣影响,由于人们对人生形式,价值追求各有不同的理解和与实现途径,因而作品呈现出“复调”特征。  相似文献   

13.
路翎作为胡风理论忠实的实践者,坚持继承“五四”现实主义传统,立足于“主观战斗精神”,深刻地展示人物的“人物原始底强力”,揭露“精神奴役的创伤”,用有力而独到的心理刻画,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捍卫了现实主义的主潮地位。  相似文献   

14.
赵树理以民众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追求“农民文学家”的路子;而路翎力图表现的是创作主体本身,用接近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的手段,表现出极端非理性的动荡世界。与周立波相比较,赵树理的小说更加通俗化、自然本真,而周立波的小说创作更趋审美提炼、强调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路翎是在抗战烽火中脱颖而出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直接师承“五四”文学的启蒙精神,着重以人民中富有反抗的原始强力来轰毁封建文化意识的精神枷锁,他的小说实现着对人的觉醒的又一次呼唤,他的小说“真切地透出了人民的苦恼和追求,这就使我们感封那后面或底层的非化成洪流不止的潜在力量。”因此,他的小说更多突现人的强烈、坚韧的求生欲,解脱封建伦理道德束缚的自由欲和希望创造崭新世界的更新欲。 在路翎的小说中,人性世界是通过富有原始强力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这是作家对  相似文献   

16.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的“健讼”之风日渐兴起,传统的“厌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同时,民众的“厌讼”心理依然普遍存在。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是明代民众诉讼观念的最大特点。文章试从多角度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以对现代社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期间,日伪侵略势力对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动宣传,从事宣传的日伪军队,伪政权,新民会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反动宣传体系,日军是其中的筹划和实施,伪政权,伪军是具体的组织和推行,新民会则是另一个积极的参与,其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粉饰沦陷区形势,污蔑解放区政令,奴化民众思想等,常用的媒介分为口头,图和电影,电台等多种方式,利用这些媒介,日伪各机构采取了“因人而异”,利用民众落后思想,“宣抚结合”及“地毯轰炸式”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这些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抗战信心,破坏了华北的抗日活动,但由于日伪众所周知的侵略本质及共产党反宣传活动的成功,故其宣传只是在有限范围内起到了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路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肖洛霍夫在各自的作品中都竭力消解传统意义上“父亲”的崇高性,并以自己特有的理念重构理想中的父亲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从疯狂的仇恨走向宗教救赎;肖洛霍夫以淡漠的姿态体验虚无;路翎则以宽容与爱为原则展示了寻找父亲的艰难和痛苦,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从这种比较中,我们更能感觉到路翎创作中的这种民族形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路翎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路翎建国前的小说创作首先在现实主义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但路翎并没有止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较之中国现代文学其他作家 ,他的更深刻处在于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种以生命价值感为核心的生命意识 ,这种生命意识集中体现在小说中所一再渲染的原始强力 ,漂泊流浪情怀以及个人英雄主义情绪等方面。本文试图抓住路翎小说中这种不同于新文学其他作家的独特个性 ,以路翎小说中大量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为依据 ,具体分析了内含在路翎小说中生命意识的类型、成因及其社会学意义 ,并有意将这一特色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这一层面 ,在深刻揭示路翎小说创作的现实社会背景的同时 ,也揭示了路翎小说创作的西方人本主义哲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与一般人的名誉权相比,公众人物由于其具有公共利益性和公众兴趣性等特点.其名誉权应受必要的限制。它是人类社会自然属性的根本要求;是基于宪法价值的判断;既是权利、义务对等观念的具体体现,更是“权利”对“权力”的制衡:是维护民众知情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表达自由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民众“话语权”之需要。对公众人物名誉权的限制必须坚持人格权保护优先、维护公共利益、容忍正当舆论监督和差别对待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