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知"是贯穿于儒道佛学说中的核心观念,与"智"通用,若不受妄念干扰,便是"般若"智慧。"知"是生命本体的根本表现形式,故简称为"本知论",即智慧学说。《论语》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能知"和"被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三种境界的关系、从"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的"生知"与"学知"的关系、从"知"与"仁""义""礼"诸观念的关系,对"本知论"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最具体的事物中"致良知",观"天意",是《论语》的根本特征,正是这一特征,决定它比佛道更能引导人们入中国生命观之门。  相似文献   

2.
魏了翁是朱熹的私淑弟子,其思想受朱熹影响明显,突出表现在理气问题上。他以性理作为理的主要内涵,以鬼神说气,在理气关系上坚持在现实层面上理气不离,逻辑层面上理高于气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理答行为是指教师在提问后对幼儿的回答及反应所作的处理.理答行为对于注重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科学教育活动尤为重要,是关系到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以南京市某幼儿园中班的6次科学活动"观察昆虫"为样本,记录了师幼互动背景下的208个教师理答行为案例,并对案例作了情境与类属分析.研究者将教师的理答策略分为终止性理答和拓展性理答两种类型.研究者发现,当前教师的理答策略显示出以积极评价为主和善于使用激发思维的理答策略的倾向.研究者也发现教师在策略使用上存在不足,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哈贝马斯的理性类型学中传统理性观是一种追求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理性,它的范式缺陷是远离生活世界,脱离人的言行和具体的社会生活,属于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理性。哈贝马斯对此理性观的批判建立在他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范式转换之上。回归生活世界是他的哲学范式的"源头活水"和对传统理性观批判的范式尺度。然而,若与马克思的回归社会现实相比较,哈贝马斯的回归却是一种普遍语用学的回归,他的交往理性的根须并没有扎进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土壤之中。他的"范式自觉"帮助他在语言哲学主体间性的范式轨道上推进了理性,但他的范式的形式主义停留使他的理性重建仍然属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观念革命。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哲学是在对近代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和大陆的唯理派哲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企图调解两派的矛盾,以先验理念为基础,在哲学上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理性是其哲学的重要概念,尽管康德为理性划定了地盘,但理性仍然居于无上的地位,理性对认识、审美、道德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7.
"生之理"是唐先生诠释儒家"性理"概念之重要解析,并将其落实成为人性之理,是具有改变人之现实生命形态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唐先生疏释二程之学之理路,即以"道德义务之感"为起点,并基于"道德义务之感"所蕴涵之义理来解述"心""性"。唐氏于"心气"之见解也是左右他对二程之学的诠释与评价,从他对朱子之"心为气之灵"的解析、疏释之过程,可以见出唐先生一步步抬升了"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科的特点的心有"物",言有"理"."物"指物理情景、物理模型、物理事实和物理过程;"理"指根据已知的物理知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和求证.对物理题中条件的分析便是寻找解题之"理".现就如何分析和处理物理题中的"条件"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江门学派的和谐文化特质是指江门学派提出的"心无内外"、"理无内外"的心与理的和谐统一。它强调自我意识与社会规范、个体情欲与道德理性的协调,克服了朱熹理学以理主宰心和陆王心学以心替代理的心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实现了心与理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以严复为中心:汉语的实用理性与“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复的语言观以"器"作为本体.重视汉语的实用理性.严复从两个层面改变了汉语的传统实用理性:在语言观念上,严复强调汉语获取西方学理;在语言实践上,严复重视汉语词义与西方学理的沟通.另外,在<英文汉诂>中,严复表达了从中西方语言的相似性来确立中西方人种同源的人类学观点.汉语的实用理性的转型.正是"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2.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of learning partners is not always sufficiently available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cenarios. To compensate, the authors propose to provide collaborators with partner knowledge awareness by means of a visualization tool. Partner knowledge awareness can be used to adapt messages toward the partn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message adaptation on producers. The authors chose a simulated collaboration scenario in order to dissociate the producer effect from recipient and collaboration effects. Results on 42 participants that had been randomly assigned to either the partner knowledge awareness condition (partner and own knowledge visualized) or the control condition (only own knowledge visualized) are reported here. Participants in the partner knowledge awareness condition adapted their contributions according to the visualized partner's knowledge and benefited with regard to the acquisition of elaborate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晚期,"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转换为"良知"与"知识"之辨。一般的观点认为,阳明强调致良知的道德实践,故而对经验知识有所忽略,甚至是以德性消解了知识。也有学者认为,阳明虽强调致良知之工夫,但并未轻忽知识之价值,知识有其独立的地位。事实上,阳明在论述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关系时,明确有"不滞"与"不离"的说法:良知不依见闻而有,为见闻生成之场域,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见闻之知源于意、物的分化,为良知的客观呈现,故"良知不离于见闻"。究言之,阳明既非以良知取消知识而落入泛道德主义,亦非以知识泯灭良知而落入唯知性主义,而是在承认知识价值的同时回归良知本体之澄明。  相似文献   

14.
透过对王品集团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王品集团的智慧资本,是否经由组织内所拥有之知识分享平台,对于员工的工作满意造成影响。并对回收之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王品集团内部所拥有之智慧资本,对于员工的知识分享程度与工作满意度皆有正向之影响。另外,在王品集团内知识分享程度越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而组织创造竞争优势之智慧资本,可经由知识分享平台将组织的知识进行移转,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加。知识分享平台可为组织带来的效益,并成为组织创造价值之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知识资源的不断丰富,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实现知识的快速检索、共享和重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知识资源已成为知识管理的一项迫切的研究课题.知识地图是知识管理的工具,在分析知识地图的概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检索、知识获取、教育应用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型.教育应用模型由学习诊断和专家知识地图两个子模型构成.  相似文献   

16.
《大学》文本“格物致知”意义的缺乏,为后人留下了较大的诠释空间;汉字的多义性使得“格物致知”的意义生成呈现出多元的维度,在时间中展开为哲学史中诸家的诠释意义;诠释的前理解则是基于孔子的仁智合一、生知学知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王廷相在认识的来源上提出“合内外而一之” ,论证了一切认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在认识的途径上 ,提出可分“见闻”和“思虑”两阶段 ,并阐述了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反对“见闻”和“思虑”之外 ,别有所谓“德性之知”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提出“知行兼举” ,强调实践的极端重要性 ,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当然 ,其认识论也有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严厉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61+163-161
文章讨论了二语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两类知识的测量,认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输入和练习要保持平衡,才能保证成功的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9.
教学相长作为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应然目标,其存在的根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以社会学视角探讨教学相长的可能性,可发现课堂、知识和冲突作为教学可以相长的场域、媒介和动力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审视与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针对不同类型知识教学提出的两种教学改革主张。本从知识教学改进的历史演变这一视角出发,依据历代教育家、教育心理学家的众多理论研究成果对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了审视,讨论了人类知识结构中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学习的特点和方式;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都是学生习得知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不可厚此薄彼,方可有效地落实基础教育改革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