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朋星 《岱宗学刊》1999,(2):21-24
明清时期,山东出现了庞大的诗人群体,成就卓,但学史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偏低,事实上,明代李攀龙、谢榛首振诗风,完成了对台阁体的革命:“清初山东诗教最盛”,以王士为代表的山东作家群领骚百年,庆贺当时全国诗坛中心,应当高度评价明清诗歌,肯定其在中国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明清长达540多年的时间里,山东杂剧和传奇剧作在典雅与通俗的语言风格上,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二者还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主导风格,即明清山东杂剧语言以通俗本色为主,传奇语言以典雅绮丽为主。不同的主导风格倾向根源于二者所汲取的文化基因有异,明清山东杂剧更多地接受了崇尚俚俗的平民文化滋养,而明清山东传奇主要是承续着以雅为美的贵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山东是妈祖信仰北线传播的重要省份。明清时期山东妈祖庙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运河沿岸,未见兴盛,与沿海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是明清时期,山东不具备妈祖信仰传播的有利条件,而其中,明清时期兴起于山东的碧霞元君女神信仰是妈祖信仰在山东传播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是《金瓶梅词话》之后、《红楼梦》之前的一部重要的以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间礼俗的状态,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的人生礼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主要探讨该小说与明清山东的寿诞礼俗,分别对诞生礼俗和庆寿礼俗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对《醒世姻缘传》所反映出的明清山东人生礼俗的社会、文化及文学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山东方言语料为切入点来考察"VO不C"句式在明清时期的发展趋势,认为这一句式大体在康雍乾时代趋于消亡;同时笔者对其消亡原因进行了探讨,其原因是:一、明清时代这一句式已不具有能产性,同时"VO不C"所对应的肯定句式首先在明清时代渐趋消失;二、这一句式中"不C"本身所具有的指动性质促使其排斥宾语而靠近主要动词。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望族,以科宦家族居多,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山东更是如此.明清时期山东科宦家族的发家之道基本相似,但也有所侧重.弄清这些家族的发家之道,有利于我们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山东科宦家族的情况,同时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家学的传承形式,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以明清时期山东大族滨州杜氏为例,通过对其家学传承形式的系统归纳,从中窥见我国古代家学传承形式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9.
在山东历史上众多的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家群体中,其家族新城王氏作为后起之秀,注重文化传承,出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其中就有影响全国文坛的一代宗师王士稹。新城王氏作家群具有作家人数多,作品质量高,作家作品影响大的特点,是明清山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对山东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北方明清古村落朱家裕,坐落在山东章丘境内,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村内的民居,均保留着明清时代的遗风,大多没有进行过修缮、改造。  相似文献   

11.
日照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科举家族。其成因主要有:日照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丁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家族教育和族人的刻苦攻读;对科举经验的总结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莱芜张氏始迁祖张文友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迁入莱芜县张家泉(今莱芜市张家泉),明清以来族人不断发展壮大,五百余年间或为战争、或为逃荒、或为做官、或为其它谋生张氏族人不断迁徙,张氏族人的不断迁徙是对明清以来泰莱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同时亦与全国性的人口迁徙浪潮相吻合。张氏族人的迁徙及发展对探究明清以来的移民以及有清一代泰莱地区乃至整个山东的人口变迁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照丁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山东著名的世家大族,科举鼎盛。其取得科举成就的原因主要有日照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丁氏家族雄厚的经济实力、独特的家族教育和族人的刻苦攻读以及对科举经验的总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在国家鼓励植棉政策的引导和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山东西部地区,特别是运河沿线地区的植棉业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山东西部三大棉花生产区域——东昌、济宁和曹州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大,棉产量和商品率高。  相似文献   

15.
会馆是客居外屯的同乡人在寄居地创建的一种用于联乡谊、祀鬼神的特殊社会组织。明清运河区域商人会馆是当时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以聊城山陕会馆为典型案例,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人会馆分布和文化内涵做了初步探析,指出明清商人会馆所具有的浓郁的文人气、厚重的江湖气和世侉的商人气,是封建社会母体中新的社会力量崛起、新的价值观念产生、新的商业文明显现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山东科举望族高密单氏兴盛200余年门祚不替,其门第长青有深层原因。家族组织的完善、门当户对有选择的婚姻、成功的家族教育等是高密单氏兴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顾炎武寓居山东期间,前后创作六十余首纪事咏物等题材的诗歌。整理解读这些诗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顾炎武来鲁去鲁在于抗清形势所需;诗歌前后阶段比重悬殊体现出顾炎武思想由立志抗清到致力学术的转变;旅居章丘期间,顾炎武除置地于大桑家庄之外,于他处另有田产。由此,进一步还原顾炎武在山东的活动轨迹,揭示其寓居于此的心路历程,进而丰富学界对顾炎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明清山东方言中有一个表时间的副词“再来”,义为“以后”。本文对这个方言词的来源进行考察,认为它有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并对它没有进入通语的主要原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醒世姻缘传》上承《金瓶梅》,下启《红楼梦》,是明清之际较有特色的一部世情小说,作者可能是山东人。其实,该书除有大量山东方言词语外,也有不少湘方言词语。确定这一点,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与汉语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滨州学院学报》2018,(3):91-96
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商人人物传记是研究明清时期商人以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资料。山东地方志中商人传记的编纂和书写,在反映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商人形象、特点与商业经营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状态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另外,考察商人传记的思想内涵,其中也蕴含着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主张和侧重道德榜样的树立与社会教化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