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才与专才     
通才,是指既有一种专业,又有广博的学识,基础扎实、思想活跃的人才;专才,是指精通某一种专业的人才。通才与专才,是人才中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亚理斯多德、达·芬奇、罗蒙诺索夫、张衡、沈括、郭沫若等,都可以说是“通才”;而华罗庚、李白、杜甫、怀素、陈景润等,则可以说是专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学科之间互相渗透、相互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目前学科分类已达两千种以上。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世界各国都很重  相似文献   

2.
通才与专才     
如果将人才分类,有人会说:分两类,通才和专才,但究竟什么是专才,什么是通才,并没有一个清楚的界限。在现代人才的培养基地——大学里,一个普遍的观点是:计算机、英语、通讯等这类面比较窄,学得比较深、比较精的专业的学生,是将来的专才;对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中开课范围极广的专业,十有八九是未来“七窍通六窍”的通才。  相似文献   

3.
论通才与专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才与专才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通与专各有高中低层次之分。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类型、多规格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各种规格、各个层次的通才与专才。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不宜实行通识教育,只宜适当增加通识教育的成份,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宜。通才教育并不等同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也并不排斥且涵盖有素质教育。因而在通才与专才的培养问题上,要认真研究,有所侧重,准确把握目标,形成特色  相似文献   

4.
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依靠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思想等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理论清晰,目标模式明确,在加强专才教育的同时,加强通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中,有所谓通才与专才的区分,究其实质,便是人才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是比较广博还是比较专精。其表现在教育实践中,便是求学授教的广博与专精问题。对通才与专才,对教育中的广博与专精问题作一番历史性考察,将对我们正确制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可能有所助益。  一、时代背景决定着教育对博与专的不同选择  中国历代对于博与专的不同认识是随着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消长的。先秦时期是社会大变动的时期,其时诸侯争霸,群雄竞起,思想学术上流派众多,见解各异。这样的社会环境,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专才,通才,个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才·通才·个性化唐纪南高等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专才还是通才,这是我们教育领域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近几年,这个问题一再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关于专才和专才教育在我国教育界,按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的不同,人们通常把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7.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教界对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正确认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内涵并恰当处理两者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应当继续深入探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能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拟就几个有关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许多年以前,有人提出了高等学校应该培养“通才”或“专才”的问题。二者的界说和分野未必明确。但一般来说,“通才”指除了掌握本学科或专业主要课程之外,还具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而“专才”则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某专业的某一方面,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上述问题长期没得到真正解决。虽然在不同时期的实践中,出现了某一方面的倾向,或者在不同的院系中,采取了各行其是的做法。这个问题可能在许多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经济学中,由于学科包含的面广,而这些面又和社会上某些实务经济机构的关系十分密切,这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通才、专才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无论是教育价值取向,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格选择,人们在实践中总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找不到确定的立足点。这一点在中西方教育界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本文将对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对立和两难的困境进行分析,然后在对两者的内在统一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各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才与专才虽然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但不是矛盾的,两者是可以相容的,都是当代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人才。个人的成才与其个性紧密相关,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发挥个性和创造力的条件;学生个人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在生活实践中重视个性心理的培养。教育过程要紧密联系人的个性的特点和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通才和专才。  相似文献   

13.
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动画艺术也借助新媒体技术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迅猛发展而逐渐在各个领域展现着重要的力量。新媒体技术在动画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产生变革,这种变革使动画师的工作平台由桌面上的纸张转为电脑三维技术制作。使之也就对数字动画人才要求更高,即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要熟练操作各种软件。针对新时代社会对数字动漫人才的需求我们就更要制订完善的动画人才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应该进行“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当前开展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中,又成为一个热门课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浅见。问题的实质教育应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应该依靠教育,这是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本质联系。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这种联系更为直接、密切。随着生产社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出现,高等教育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日益密切联系的反映。但是另方面,高等教育社会化也带来了新问题,这就是社会的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一矛盾越来越突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梅贻琦的"通才"教育实践,培养出了一批成绩卓越的人才。我国向苏联学习"专才"教育,满足了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处理好"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在专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既能胜任专业工作,又能自我发展,具有坚实生命力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通才教育·专才教育·高师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长短得失的基础之上,提出高师教改要把握好“通”、“专”结合之度。要变狭窄的“对口观念”为弹性的“适应观念”,变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为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要构建高师本科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强化大学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全面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学科通才与专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既要有广阔的知识基础,也要集中地学好一门知识,做某个领域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为此,对这个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以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将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生培养成广博视野与专精知识兼备的人才,为其将来的实践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什么,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重要课题。而高等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二者何去何从,又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倍受关注的课题。一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